什么是民事权利?它真的离我们那么远吗?
你有没有想过,每天早上你出门上班、签个合同、网购一箱水果、甚至在朋友圈发个状态,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背后其实都牵动着一个重要的法律概念——民事权利?别以为“权利”这个词只出现在法庭剧里,它其实早就悄悄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每一寸肌理。
民事权利就是法律赋予每个自然人或法人,在社会生活中享有的、可以自主决定、主张或保护自己利益的资格和自由。它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实打实的“生活通行证”,你有权决定把房子租给谁,有权拒绝别人侵犯你的隐私,有权要求别人还你欠款——这些,都是民事权利在“上线工作”。
我们国家的《民法典》就像一本“社会生活百科全书”,而民事权利,就是这本书的核心章节,从出生到死亡,从恋爱到婚姻,从购物到继承,只要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民事权利就在默默守护你。
举个最接地气的例子:你在网上买了件衣服,结果货不对板,商家还拒不退款,这时候,你是不是觉得自己“被欺负”了?但你知道吗?你其实拥有“请求退货退款”的民事权利,这是基于《民法典》中的合同权利和消费者权益保护,你可以理直气壮地主张:“这是我的权利!”——不是情绪发泄,而是法律赋予你的底气。
再比如,邻居在你家墙边乱搭棚子,影响采光和通行,你去沟通无果,是不是只能忍气吞声?不!你拥有“相邻权”,这是物权的一种,属于民事权利范畴,你可以依法要求对方排除妨碍,必要时还能去法院起诉。民事权利,就是让你在面对不公时,有据可依、有法可循的“法律武器”。
值得一提的是,民事权利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的任性自由,而是在尊重他人权利的前提下,依法行使的自主空间,比如你有权自由表达观点,但不能借此诽谤他人;你有权处分自己的财产,但不能用来洗钱或逃避债务,权利与义务,从来都是如影随形。
更关键的是,民事权利具有可主张性,也就是说,当你的权利被侵犯时,你不是只能默默承受,你可以协商、可以投诉、可以仲裁,更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这就是“权利救济”的路径,法律不会自动保护“沉默的大多数”,只有你主动主张,权利才真正“活”起来。
📌 建议参考:如何更好地守护你的民事权利?
- 增强权利意识:别总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遇到不合理的事,先问一句:“这侵犯我的权利了吗?”
- 保留证据:聊天记录、合同、发票、录音……这些都可能是维权的关键。证据,是权利主张的“弹药”。
- 善用法律工具:遇到纠纷,别急着吵,先查《民法典》相关条款,或者咨询专业律师。懂一点法律,胜过十次情绪对抗。
- 及时行动:很多民事权利有诉讼时效(通常是三年),拖着不处理,可能会“过期作废”。
📚 相关法条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 第3条: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 第109条: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 第113条: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利受法律平等保护。
- 第118条: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债权。
- 第114条: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物权。
这些条文看似冷冰冰,但每一条背后,都是对普通人生活尊严的支撑。
“什么是民事权利?”——它不是高高在上的法律术语,而是你每天都在使用的“生活权利包”,从呼吸的自由到财产的归属,从合同的履行到人格的尊重,民事权利就像空气,平时感觉不到,一旦缺失,才知其珍贵。
真正的法治社会,不是人人懂法条,而是人人都敢主张权利、善用权利,下次当你觉得“这事不对劲”时,别犹豫,试着问一句:“我的民事权利,去哪儿了?”——也许,改变就从这一问开始。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