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白条?一张纸条背后,藏着多少法律风险?
朋友急用钱,你借了他五千块,他随手写了个条子:“今借到某某人民币5000元,月底还。”然后签了个名,落了个日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白条”,听起来挺简单,可问题来了,这种白条到底有没有法律效力?它能不能当证据用?会不会最后钱要不回来?
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看似不起眼,实则暗藏玄机的“白条”。
白条到底是什么?
“白条”不是法律术语,而是一个民间俗称,它通常指没有使用正规票据或合同形式,仅以手写便条、收据、欠条等形式记录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比如你借钱给亲戚,对方写个“今欠张三两万元”,这就是典型的白条。
很多人觉得,只要写了字、签了名,就等于“有凭有据”,其实不然。白条是否有效,关键看它是否具备法律认可的“证据三性”: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
什么样的白条才“有用”?
不是所有白条都能打官司,法院认不认,得看这张纸条写得“到不到位”,以下几点,决定了白条的“含金量”:
明确的借贷双方信息
光写“今借到5000元”不行,得写清楚“谁借给谁”,最好写上全名、身份证号,避免“小王”“老李”这种模糊称呼。清晰的金额和币种
“伍仟元整”比“5000”更规范,最好大写加小写,防止篡改,同时注明是人民币,避免争议。借款用途与交付方式
是现金交付?还是转账?如果是现金,最好注明“现金交付”,避免对方说“没收到钱”。交付方式直接影响证据链的完整性。还款时间与利息约定
没写还款时间,法律上你可以随时催还,但对方也可能拖着不还,利息方面,超过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部分,法院不支持。签名与日期不可少
必须本人亲笔签名,不能代签,日期也要写,否则可能影响诉讼时效的起算。
一句话总结:白条不“白”,关键看内容写得全不全、清不清楚。
白条的法律效力:能当证据吗?
答案是:可以,但有风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条,借款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但自然人之间借款另有约定的除外,也就是说,自然人之间的借贷,哪怕只有白条,只要内容清晰,也能成立借贷关系。
但问题在于——如果对方不认账,你拿这张白条去打官司,对方说“这不是我写的”“我没收到钱”,那你怎么办?这时候,你就得拿出其他证据来“补证”,比如聊天记录、转账截图、证人证言等。
白条可以作为证据,但它往往是“孤证”,证明力有限。
真实案例警示
去年有个案子:老李借给邻居两万块,对方写了张白条,结果到期不还,老李起诉,法院审理时,对方否认签名真实性,老李拿不出转账记录,只有白条,最后法院因“证据不足”驳回起诉,老李血本无归。
你看,一张白条,写得再认真,也抵不过“证据链断裂”的致命伤。
✅ 建议参考:如何让白条更“靠谱”?
- 尽量使用借条模板完整,避免遗漏关键信息。
- 优先选择银行转账或微信/支付宝支付,保留电子凭证。
- 让借款人当面签名、按手印,增强真实性。
- 如有大额借款,建议公证或请第三方见证。
- 保留沟通记录,比如微信说“钱已收到”,也是有力佐证。
“情谊可以口头,金钱必须留痕。”
📚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条:
借款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但是自然人之间借款另有约定的除外,借款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借款种类、币种、用途、数额、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等条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
出借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间借贷诉讼时,应当提供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六条:
证据包括当事人的陈述、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勘验笔录等。
“什么是白条”?它不只是几张纸,而是你和他人之间信任与风险的博弈。白条本身不违法,也不无效,但它像一把没有刀鞘的刀——用得好,能维权;用不好,反伤己身。
真正聪明的人,不会因为“关系好”就省掉那张借条,也不会因为“怕麻烦”就不留转账记录。法律从不保护“我以为”,它只认“我有证据”。
下次再有人问你“能不能打个白条?”,你可以笑着回答:“可以,但咱们把话说清楚,把字写明白,对谁都好。”
情义无价,但金钱有据。
别让一张轻飘飘的白条,压垮了你多年的情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