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税是什么意思?一文讲清它如何帮你省下真金白银!
年底报税时,突然发现朋友能退几千块,而自己却一分没退,甚至还要补税?你心里嘀咕:“明明收入差不多,差距怎么这么大?”
答案很可能就藏在——“抵税”这两个字里。
抵税是什么意思?抵税就是通过合法途径,把某些符合条件的支出或扣除项,从你的应税收入中减掉,从而减少你要交的税款,听起来是不是像“减法优惠”?没错,它就是国家给纳税人的一种“减负福利”。
举个生活化的例子:小李一年收入20万,按照税率他原本要交2万块的个税,但小李有房贷,每年还了2.4万利息,还赡养了年迈的父母,又给孩子交了教育费,这些支出,国家允许他用来“抵税”,这样一来,他的应税收入可能就从20万变成了17万,税自然就少了。抵税,不是逃税,而是用足政策,合理合法地少交税。
那哪些项目可以抵税呢?常见的有:
- 子女教育:每个孩子每月可扣1000元;
- 继续教育:学历教育每月400元,职业资格教育一次性扣3600元;
- 大病医疗:年度自付超1.5万元的部分,最高可扣8万元;
- 住房贷款利息:首套房贷每月可扣1000元;
- 住房租金:根据城市不同,每月800到1500元不等;
- 赡养老人:独生子女每月2000元,非独生子女分摊。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这些项目怎么申报?别急,现在国家税务总局推出了“个人所得税”APP,只要如实填写相关信息,系统会自动帮你计算能抵多少税。关键是要主动申报,不申报等于放弃优惠。
很多人误以为“工资到手就完了,税是公司交的,跟我没关系”,其实大错特错。你才是自己税务权益的第一责任人,公司只是代扣代缴,真正决定你能退多少、少交多少的,是你自己有没有用好“专项附加扣除”这张牌。
还有一点要特别提醒:抵税≠退税,抵税是过程,退税是结果,有些人收入不高,抵完税后发现已缴税款比应缴还多,国家就会把多交的部分退给你,而有些人收入高,抵税后仍需补税。搞懂抵税,不仅能省钱,还能避免年底手忙脚乱补税。
建议参考:
如果你是上班族,建议每年年初就登录“个人所得税”APP,检查并更新你的专项附加扣除信息,尤其是有孩子升学、老人赡养、租房换房、继续考证等情况,一定要及时修改。别让该拿的优惠,因为“忘了填”而白白溜走,也可以设置提醒,每年12月确认下一年的扣除信息,确保税务优惠不中断。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
“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国发〔2018〕41号):
明确规定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六项专项附加扣除的标准和条件。《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发布〈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操作办法(试行)〉的公告》(2022年第7号):
细化了扣除信息的申报、变更、留存资料等操作流程,支持通过手机APP便捷办理。
小编总结:
抵税是什么意思?它不是什么高深的财税术语,而是每一个普通人都能用上的“省钱工具”,国家出台这些政策,本意就是减轻老百姓的负担,鼓励教育、支持住房、关爱老人,可如果没人告诉你,或者你懒得去了解,那这些福利就和你没关系了。
别再觉得“税”是遥远的事。从今天起,花10分钟搞懂抵税,未来每年可能省下几千块,这不是理财,这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尊重。你赚的每一分钱,都值得被好好守护。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