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到底是什么?普通人借钱也违法吗?
朋友急用钱,开口借两万,说年底一定还;亲戚做小生意,想让你“搭把手”投个五万块,承诺每月给点“辛苦费”?这时候你心里打鼓:这算不算高利贷?万一不还怎么办?这背后到底是不是合法的?这些都属于一个法律概念——民间借贷。
什么是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基于自愿原则,进行的资金借贷行为,它区别于银行、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正规贷款,是一种发生在“民间”的资金融通方式,比如你借给同事5000块应急,你爸妈把积蓄借给表哥盖房,甚至小微企业主向熟人集资周转,这些都属于民间借贷的范畴。
很多人一听“借贷”就紧张,觉得是不是犯法?其实不然。只要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民间借贷本身是合法的,我国《民法典》明确保护合法的债权债务关系,也就是说,你借钱给别人,只要手续合规,对方赖账,你是可以去法院告的。
但问题就出在“合规”两个字上。
关键点来了:合法的民间借贷 ≠ 随便写个借条就完事,利息不能太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民间借贷的利率不能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比如现在LPR是3.45%,那合法利率上限就是约13.8%,超过部分,法院不支持,你收了也得吐出来。
不能涉及非法集资、高利转贷、套路贷等违法行为,如果你明知对方借钱是去赌博,还借给他,那这笔债务可能就不受法律保护,再比如,你从银行低息贷款,然后加高利息转借给别人赚差价,这就叫“高利转贷”,属于违法行为,合同无效。
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点:证据,很多人借钱靠口头承诺,连借条都没有,最后要钱时对方翻脸不认,法院也爱莫能助。一份清晰的借条,写明借款人、出借人、金额、利息、还款期限、支付方式,甚至最好有双方身份证号和签字按手印,才是最稳妥的保障,微信聊天记录、转账凭证也建议保留,关键时刻能救命。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P2P平台、网贷算不算民间借贷?平台本身属于中介,但平台撮合的个人对个人(P2P)借贷,本质仍属于民间借贷范畴,近年来P2P暴雷不断,监管趋严,普通人还是尽量远离这类高风险渠道。
建议参考:
如果你打算借钱给别人,记住这几点:
- 一定要签书面协议或借条,别怕伤感情,真正的感情经得起规矩;
- 利息别贪高,超过LPR四倍的部分不受法律保护;
- 用途要正当,明知用于赌博、诈骗等非法活动,钱借出去也白搭;
- 保留转账记录,尽量用银行或支付宝、微信转账,备注“借款”,避免现金交付;
- 大额借款建议公证或找第三方见证,防患于未然。
相关法条参考: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条: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除外。
- 第二十六条: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载明的借款金额,一般认定为本金,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的,应当将实际出借的金额认定为本金。
小编总结:
民间借贷,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交换,但信任不能替代法律,它既是一种灵活的融资方式,也可能成为纠纷的导火索。搞清楚“什么是民间借贷”,不是为了规避人情,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合法、合规、有证据,才能让好心不被辜负,让借钱这件事,既有人情味,也有法律底气,下次有人找你借钱,不妨先问一句:咱们要不要写个借条?这一句,可能就避免了未来的撕破脸。
民间借贷到底是什么?普通人借钱也违法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