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严重会影响坐高铁吗?真相来了,别等被限高才后悔!
某天突然发现自己的12306账号买不了高铁票,明明账户正常,银行卡也没问题,一查才知道——自己上了“限制高消费名单”?而起因,竟是一笔早已被遗忘的网贷逾期!
“我只是晚还了几个月,怎么连高铁都坐不了了?”这是最近很多人私信我最多的问题,作为一名执业多年的律师,我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把这个问题给你掰扯清楚。
网贷逾期 ≠ 直接不能坐高铁,但严重逾期可能让你“寸步难行”
首先要明确一点:单纯因为网贷逾期,不会立刻被禁止乘坐高铁。国家并没有出台“只要网贷逾期就不能坐高铁”的一刀切政策,但关键在于——“严重逾期”之后,如果被起诉、判决、进入执行程序,那后果可就完全不同了。
举个例子:
小王两年前借了某平台3万元网贷,起初还能按时还,后来失业,连续18个月没还,平台多次催收无果,最终将他告上法院,法院判决小王偿还本金+利息,但他仍拒不执行,平台申请强制执行,法院依法将他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从这一刻起,小王的麻烦才真正开始。
真正限制你坐高铁的,是“失信被执行人”身份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规定,一旦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老赖”,将面临一系列高消费限制,其中包括:
- 不得乘坐G字头动车组列车全部座位、其他动车组列车一等以上座位
- 不得乘坐飞机、轮船二等以上舱位
- 不得在星级以上宾馆、酒店消费
- 不得购买不动产或非经营必需车辆
- 子女不得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
也就是说,不是“网贷逾期”本身让你坐不了高铁,而是“拒不履行法院判决”导致你被纳入失信名单,才真正触发了出行限制。
从逾期到“限高”,中间经历了什么?
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个过程,让你看得更明白:
- 逾期开始:你连续3个月以上未还网贷,平台开始催收。
- 起诉阶段:平台将你起诉至法院,法院依法审理并判决你还款。
- 执行程序:判决生效后你仍不还,平台申请强制执行。
- 纳入失信名单:法院认定你“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将你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 限制高消费:系统自动同步至铁路、民航等实名制系统,你再买高铁票就会被拦截。
看到这里你明白了吗?真正卡住你高铁票的,不是那笔欠款,而是你对法律判决的“无视”。
哪些情况容易被“限高”?
根据我处理过的大量执行案件,以下几种情况最容易被法院采取“限高”措施:
- 欠款金额较大(通常超过1万元以上)
- 被多家平台同时起诉
- 有财产但拒不执行(比如名下有车有房却转移资产)
- 多次逃避执行、玩“失踪”
- 被法院传唤却拒不到庭
哪怕你只欠几千块,只要法院判决了你不还,照样可能被限高。
已经逾期了,怎么办?别慌,律师给你支招
如果你现在正面临网贷逾期,甚至已经被起诉,千万别选择“躺平”或“失联”,这只会让你的处境雪上加霜,以下是几点实用建议:
- 主动联系平台,协商分期或延期:很多平台愿意接受“个性化分期”,避免走诉讼程序。
- 保留还款能力证明:如失业证明、医疗单据等,向法院说明你非恶意拖欠。
- 收到法院传票务必出庭:缺席判决对你极为不利,主动应诉可能争取调解机会。
- 一旦进入执行,尽快履行或达成和解:履行后法院会及时解除限高和失信名单。
- 查询是否已被限高:登录“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或“信用中国”官网,输入姓名即可查询。
解决问题的最好时机,永远是“,而不是“等到被限制出行”。
相关法条参考(权威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二条
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限制消费措施,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及有关消费的若干规定》第三条
被执行人为自然人的,不得有以下高消费及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费行为:
(一)乘坐交通工具时,选择飞机、列车软卧、轮船二等以上舱位;
(二)在星级以上宾馆、酒店、夜总会、高尔夫球场等场所进行高消费;
(三)购买不动产或者新建、扩建、高档装修房屋;
(四)租赁高档写字楼、宾馆、公寓等场所办公;
(五)购买非经营必需车辆;
(六)旅游、度假;
(七)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
(八)支付高额保费购买保险理财产品;
(九)乘坐G字头动车组列车全部座位、其他动车组列车一等以上座位等其他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费行为。
网贷逾期本身不会直接让你坐不了高铁,但一旦被法院认定为“失信被执行人”,高铁、飞机、星级酒店……统统与你无缘。这不是吓唬人,而是实实在在的法律后果。
面对债务,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问题变得更复杂。主动沟通、合理规划、依法应对,才是走出困境的正确路径,别等到身份证一刷,高铁票买不了的那一刻,才后悔当初没早点行动。
你的信用,比你想象中更值钱。珍惜它,就是保护你未来的出行自由、生活尊严和人生选择权。
—— 一位不愿看到你“被限高”的律师朋友
网贷逾期严重会影响坐高铁吗?真相来了,别等被限高才后悔!,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