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诉是什么意思?普通人一听到‘涉诉’就慌了,到底严重吗?
你有没有在银行办贷款、申请信用卡,甚至找工作背调时,突然被告知“您名下有涉诉记录”?那一刻,心里是不是“咯噔”一下?“涉诉是什么意思?”这四个字听起来专业又吓人,仿佛下一秒就要被传唤上法庭,别急,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把“涉诉”这事儿彻底讲明白。
“涉诉”涉及诉讼”的简称,也就是说,你或你的名字出现在某起法律纠纷的案件中,可能是原告,也可能是被告,甚至可能是第三人,只要法院正式立案了,哪怕你还没收到传票,系统里就已经可能标记你“涉诉”了。
举个例子:你借了朋友5万块钱,一直没还,朋友一怒之下把你告上法院,从法院受理那一刻起,你就“涉诉”了,哪怕你根本不知道被起诉了,系统里已经留下痕迹。“涉诉”不等于败诉,也不等于违法,它只是说明你卷入了一场法律程序。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涉诉”这么让人紧张?
因为“涉诉”会影响你的信用记录,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中,如果查到你有未结案的民事诉讼记录,银行可能会认为你存在履约风险,从而拒绝你的贷款申请,一些企业做背景调查时,看到“涉诉”也会打个问号:这个人是不是有经济纠纷?靠不靠谱?
更关键的是,很多人“涉诉”了自己都不知道,比如小额借贷公司批量起诉欠款人,法院通过公告送达,你没看到通知,案子就判了,等你想贷款时,才发现自己早已“躺枪”。“涉诉”最可怕的不是法律后果,而是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被动局面。
那“涉诉”就一定是坏事吗?当然不是。
如果你是原告,比如别人欠你钱不还,你去法院起诉,那你也是“涉诉”的一方,这时候,“涉诉”反而是你维权的体现。关键不在于“是否涉诉”,而在于“因何涉诉”以及“案件结果如何”。
还有人问:“涉诉记录能消除吗?”
这得分情况,如果案件已经结案,且你没有败诉或被执行,有些平台会在结案后一段时间自动更新信息,但如果被法院判决承担责任,且进入执行程序,那这条记录可能会在征信系统里保留5年,甚至更久。
📌 建议参考:如何应对“涉诉”风险?
- 定期自查:每年至少查一次中国裁判文书网、执行信息公开网,输入自己名字,看看有没有“被起诉”。
- 重视法院通知:哪怕你觉得自己没欠钱,只要收到法院传票或短信,千万别当垃圾信息处理,及时应诉是权利也是义务。
- 保留证据:无论是借钱、签合同,还是日常交易,一定要留痕,微信聊天、转账记录、合同文本,都是你未来“脱诉”的关键证据。
- 主动沟通:如果真有纠纷,别逃避,提前和对方协商,能调解就调解,避免案件进入诉讼程序。
- 咨询专业律师:一旦发现自己“涉诉”,别自己瞎琢磨,找个靠谱律师分析案情,比你上网搜十篇帖子都管用。
📚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三条: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适用本法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第一条:
“被执行人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具有本规定第一条所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依法对其进行信用惩戒。”《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三条:
“采集个人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未经本人同意不得采集,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信息除外。”
“涉诉是什么意思?”现在你清楚了吧?它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道德污点,它只是一个法律状态的描述。真正决定你处境的,是你在纠纷中的角色、态度和应对方式。
别因为“涉诉”两个字就自我否定,也别因为没收到传票就心存侥幸,在这个信用社会,知情、守法、主动应对,才是普通人最该掌握的生存智慧。
法律从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你的每一次忽视,都可能在未来某天,变成一记闷棍。
不妨花五分钟,去查查自己有没有“被涉诉”?这可能是你今年最值得的投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