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实是什么意思?听律师一说,原来我们天天都在用却一直没搞懂!
朋友发来一条“震惊体”新闻,你第一反应是“这真的假的,得核实一下”?或者工作中领导让你“把数据再核实一遍”,你照做了,但心里嘀咕:“核实到底是个啥动作?是查证?是确认?还是打个电话问问就行?”
作为一名从业十几年的法律人,我想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和你聊聊“核实是什么意思”——这个看似简单,实则大有门道的词。
“核实”不是随便说说,它是责任的起点
先说结论:“核实”不是简单的“看看”,而是一个有法律意义的主动查证行为。它意味着你不能轻信表面信息,而要通过合理手段确认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
举个例子:你在社交平台转发一条“某企业偷税漏税被查”的消息,如果没核实就发,结果内容不实,可能构成侵犯企业名誉权,这时候,法院就会问你:“你核实过吗?” 如果你说“我以为是真的”,对不起,这不是免责理由。
法律上的“核实”,讲究的是“合理注意义务”,也就是说,普通人在这个位置上,应该怎么做才算尽到了责任。
核实的三个层次,你处在哪一层?
别以为核实就是“百度一下”,真正的核实,分三个层次:
- 基础核实:查来源是否可靠,比如信息来自权威媒体、政府官网,还是匿名网友?
- 交叉核实:找多个独立信源比对,如果只有“某知情人爆料”,没有其他佐证,就不能轻信。
- 专业核实:涉及法律、财务、医疗等专业领域,必须请教专业人士或查阅官方文件。
很多人栽跟头,就栽在“我以为差不多”上,比如签合同前没核实对方营业执照,结果遇到皮包公司;比如租房没核实房东产权,结果被骗定金……这些都不是运气差,而是没履行核实义务。
什么时候必须核实?法律红线就在这儿
别以为“核实”只是道德要求,在很多法律场景中,它是硬性规定。
- 发布新闻、自媒体内容?《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明确要求不得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
- 签署合同、出具证明?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士若未核实关键事实,可能承担执业责任。
- 公职人员处理举报、审批事项?必须“调查核实”,否则可能被追责。
一句话:凡是你对外表达、决策、签字的地方,背后都藏着“核实”两个字,它不是可选项,而是安全阀。
建议参考:普通人怎么做好“核实”?
别慌,我不是让你变成侦探,给大家几个实用建议:
- 遇到重大信息,先问“来源是谁”?政府公告、权威媒体报道优先采信。
- 用“三源原则”:至少找三个独立信源交叉验证。
- 涉及钱、合同、身份的,必须查原件或官方系统(比如房产查不动产登记,企业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 不确定时,别急着转发或签字,一句“我得核实一下”不是犹豫,是专业。
慢一点,稳一点,总比事后补救强。
附:相关法条参考
《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五条:
“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捏造、歪曲事实;(二)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第六条:
“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含有下列内容的违法信息:……传播谣言、扰乱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第十三条:
“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坚持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进行核实。”
“核实是什么意思”?它不只是“查一下”,而是一种法律意识,一种责任担当,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能是传播者。
不做谣言的放大器,从认真核实开始。
下次当你准备转发、签字、下结论前,不妨多问一句:“我,真的核实了吗?”
这一问,可能就避开了一个法律坑,守住了一份诚信与尊严。
核实,不是负担,而是智慧的铠甲。
核实是什么意思?听律师一说,原来我们天天都在用却一直没搞懂!,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