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期会进征信吗?知乎上吵翻天的网贷真相,终于有人讲明白了!
你有没有在深夜刷知乎时,突然看到一条提问:“我借了网贷,最近手头紧,晚还几天,逾期会进征信吗?”下面几百条回答,有人信誓旦旦说“不会”,有人却警告“分分钟上征信,影响你买房买车”,看得你一头雾水,越看越慌。
咱们不绕弯子,作为从业十几年的执业律师,我来给你扒一扒网贷逾期到底会不会上征信,以及背后的法律逻辑和真实风险,这篇文章不玩虚的,全是干货,看完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先说结论:不是所有网贷都上征信,但越来越多的正规平台已经在上了!
很多人以为“网贷=不上征信”,这是个过时的误区,以前确实有不少小平台、民间借贷类APP不上征信,只用大数据风控(比如芝麻信用、百行征信),但随着国家对金融监管的收紧,情况早已大变。
只要你借的是持牌金融机构的产品——比如银行旗下的消费贷、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如招联金融、马上消费金融)、大型互联网平台与金融机构合作的联合贷产品(如借呗、京东白条、微粒贷),这些基本都已接入央行征信系统。
也就是说,一旦你逾期,轻则留下不良记录,重则影响未来5年的贷款、信用卡申请,甚至可能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为什么知乎上说法五花八门?因为“网贷”这个词太宽泛!
在知乎上,有人回答“不会上征信”,是因为他借的可能是某些纯民间借贷平台或未持牌的现金贷APP,这类平台确实暂时没接入央行征信,但它们往往通过催收、爆通讯录、甚至起诉来施压。
而另一些人说“上了征信”,是因为他们用的是蚂蚁借呗、微粒贷这类与银行合作的产品,这些平台从放款那一刻起,就和央行征信系统挂钩。
关键不是“是不是网贷”,而是“这个网贷平台有没有接入征信系统”。
怎么查?很简单:
- 查借款合同里有没有“报送征信”条款;
- 看APP注册或借款时是否让你签过《个人征信授权书》;
- 借完后,登录“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查一下自己的信用报告,是否有这笔贷款记录。
只要有记录,就意味着逾期会上报。
逾期多久会上征信?一般是“连三累六”
根据央行规定,逾期超过30天(即“连三”)或一年内累计逾期6次(“累六”),就会被记为“不良信用记录”。
很多平台并不是一逾期就上报,而是有“宽限期”——比如3-5天内还上,不算逾期,但如果你拖到一个月以上,基本可以确定会被上报征信。
更可怕的是,有些平台会把“逾期信息”直接标记为“M1、M2、M3……”(代表逾期月数),这些记录会在征信报告上保留5年,就算你还清了,污点也不会立刻消失。
不上征信的网贷就安全吗?别天真!
就算某个平台目前没接入央行征信,也不代表你可以随便逾期,现在还有百行征信、朴道征信等市场化征信机构,它们专门收集网贷、小额信贷的还款行为。
一旦平台起诉你,法院判决后你还不还,就会进入“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成为“老赖”,限制高消费、不能坐飞机高铁,子女上学都可能受影响。
更有甚者,一些非法催收手段——比如骚扰家人、伪造律师函、P图威胁——虽然违法,但现实中仍屡见不鲜,你以为躲得过征信,其实躲不过法律和道德的追责。
律师建议:理性借贷,逾期别拖,主动沟通!
如果你已经逾期,或者预感要逾期,千万别玩失踪,更别信“征信洗白”的骗局,正确的做法是:
- 第一时间联系平台客服,说明情况,看能不能申请延期或分期;
- 保留所有沟通记录,防止被恶意催收;
- 尽快还清欠款,越早处理,对征信影响越小;
- 定期查征信报告,发现错误可申请异议更正。
信用是无形资产,毁掉它只要一次逾期,修复它却要五年。
相关法条参考: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三条:
“采集个人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未经同意不得采集,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信息除外。”《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
“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第一条: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限制其高消费。”
回到最初的问题:逾期会进征信吗?知乎上那些网贷到底靠不靠谱?
答案是:要看平台!正规持牌的,基本都上征信;不正规的,虽可能暂时不上,但风险更高。
在这个“信用即财富”的时代,每一次逾期,都是在给自己的未来挖坑,别等到买房被拒、孩子上学受影响才后悔。
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借就借,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还,以及如何守护自己的信用。
下次再刷到“网贷逾期无所谓”的言论,别信,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清醒一点。
逾期会进征信吗?知乎上吵翻天的网贷真相,终于有人讲明白了!,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