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辩是什么意思?听上去很专业,普通人真的用得上吗?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签了合同,对方突然反悔,还理直气壮地说“这不归我管”;或者开车被追尾,交警还没来,对方就开始倒打一耙,说你违规变道?这时候,你心里可能只有一个念头:“我明明没错,怎么反而要被指责?”
别急,法律里有一个词,专门用来帮你“翻盘”——它就是抗辩。
很多人一听“抗辩”两个字,就觉得是法庭上律师唇枪舌剑的场面,离自己太远,其实不然。抗辩,就是你面对对方的主张时,提出反驳理由,证明自己不应当承担责任,或者责任可以减轻的一种法律手段。
举个生活化的例子:你借朋友1万块钱,写了借条,约好一年内还清,结果到期他不还,还告你“这钱是赠与,不是借款”,这时候,你拿出借条、转账记录、聊天记录,说:“这明明是借款,有凭有据。”——你的回应,就是在进行抗辩。
再比如,你在超市买东西,结账后走出门,保安突然拦住你说“怀疑你偷东西”,要搜身,你拒绝并说明:“我已正常付款,有小票为证。”这也是在行使抗辩权——你用事实和证据,对抗对方不合理的指控。
所以你看,抗辩不是律师的专属工具,而是每个普通人在面对不公主张时,都可以依法使用的“防御武器”,它不一定是上法庭才用,很多时候,在沟通、协商、投诉甚至报警过程中,只要你提出“我不同意,理由如下”,就已经在行使抗辩权了。
有效的抗辩必须有“理”有“据”,光说“我没做”是不够的,你得能拿出证据:聊天记录、合同、录音、监控、证人等等,法律讲究“谁主张,谁举证”,但当你提出抗辩时,你也需要提供相应的反证来支持你的立场。
特别提醒:在民事纠纷中,比如债务、合同、侵权类案件,抗辩是非常常见的,常见的抗辩理由包括:
- 诉讼时效已过(对方拖了太久才起诉);
- 不可抗力(比如疫情导致合同无法履行);
- 对方违约在先(你没付钱是因为他先没交货);
- 重大误解或欺诈(签合同时被忽悠了);
- 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比如被人打还手,不算违法)。
这些抗辩一旦成立,轻则减轻责任,重则完全免责。所以说,懂一点抗辩知识,关键时刻真的能“救命”。
✅ 建议参考:普通人如何有效行使抗辩权?
- 保持冷静,别情绪化反驳,哪怕你再气愤,也要用事实说话,而不是骂回去。
- 第一时间收集证据,聊天记录别删,合同留底,录音要合法,监控可以申请调取。
- 明确对方的主张是什么,然后针对性地回应,比如他说“你违约”,你就说“是因为你先没发货”。
- 必要时咨询专业律师,有些抗辩理由需要专业法律知识支撑,别自己瞎猜。
- 书面形式更稳妥,微信聊天可以,但重要场合尽量发正式函件或邮件,留下痕迹。
📚 相关法条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九十六条:下列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一)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
(二)不动产物权和登记的动产物权的权利人请求返还财产;
(三)请求支付抚养费、赡养费或者扶养费;
(四)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的其他请求权。第五百九十三条:当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违约的,应当依法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当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间的纠纷,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约定处理。
(可作为“不可抗力”或“第三方过错”抗辩的依据)第一百八十一条: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的,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第一百八十二条: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
抗辩是什么意思?现在你懂了——它不是吵架,而是用法律的语言说“我不同意,我有理由”,它不是攻击,而是一种理性的自我保护,生活中,我们难免遇到误解、指责甚至讹诈,学会抗辩,就是学会在规则之内,捍卫自己的权利。
别再觉得法律离你很远,从今天起,当你面对不合理的主张时,别沉默,也别硬刚,用证据说话,用法律抗辩,你会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很“硬气”。
正义不仅要实现,还要以你能站稳脚跟的方式实现。
抗辩是什么意思?听上去很专业,普通人真的用得上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