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是指什么?普通人必须搞清楚的法律常识!
你有没有在新闻里听过“某某因涉嫌故意伤害被警方刑拘”?或者朋友突然问你:“他被抓了,这是不是刑事案件?”这时候你是不是一头雾水,心里嘀咕:刑事案件是指什么?它和民事纠纷有什么区别?会不会影响一辈子?别急,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把“刑事案件”掰开揉碎讲清楚,让你一听就懂,一记就牢。
咱们得搞明白一个核心概念:刑事案件是指什么?
刑事案件就是触犯了《刑法》的行为,国家通过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法院依法追责的案件,换句话说,不是你和邻居吵架那种“你骂我一句,我泼你一盆水”的小摩擦,而是那些严重到已经危害社会秩序、侵犯他人人身或财产安全、甚至威胁公共安全的行为。
杀人、抢劫、诈骗、贩毒、酒驾致人死亡、贪污受贿……这些都不是“私了”能解决的事,一旦发生,就算受害人不想追究,国家也会“强行出面”,因为这已经不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事,而是对整个社会规则的挑战。
和民事案件最大的区别在哪?
打个比方你就懂了:
你借了朋友10万块不还,朋友去法院告你——这是民事案件,属于“私人之间的纠纷”,法院判你还钱就行。
但如果你是伪造合同、虚构项目,骗了100个人每人10万,卷款跑路——这就成了刑事案件,你可能要坐牢,国家会来抓你,检察院会提起公诉。
刑事案件的核心特征有三点:
- 行为违法刑法——不是一般的违法,是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 具有社会危害性——破坏的是公共秩序或他人重大权益;
- 由国家追诉——不是谁想告就告,也不是谁想撤就撤,公安机关立案,检察院起诉,法院审判。
很多人最担心的是:“万一被卷进刑事案件,会怎么样?”
轻则被刑事拘留、取保候审,重则被判刑、留下案底。案底一旦留下,会影响子女政审、考公、参军,甚至某些岗位的就业,千万别觉得“我没杀人放火就没事”,像帮信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这些“看似帮忙实则违法”的行为,现在抓得特别严。
还有人问:“我没有动手,只是在旁边看着,也算犯罪吗?”
这就要说到共同犯罪了,刑法里讲“共犯”,包括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哪怕你没动手,但你提供了工具、望风、出主意,甚至明知是赃物还帮忙转移,都可能被认定为共犯,一样要担刑责。
所以说,别小看“刑事案件是指什么”这个问题,它关系到你的人身自由、家庭未来和社会评价。
建议参考:
如果你或身边人涉及刑事案件,千万别自己乱说话、乱删聊天记录、乱找关系“捞人”,第一时间要做的是:
✅ 联系专业刑事辩护律师,越早介入越好;
✅ 配合调查,但谨慎回答,避免被诱导供述;
✅ 保留所有证据,包括通话记录、转账凭证、聊天截图等;
✅ 别轻信“花钱就能摆平”的说法,那可能是诈骗,也可能是加重情节。
法律保护的是合法权益,但前提是依法行事。
相关法条参考: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条:
“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除法律特别规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力。”
小编总结:
刑事案件是指什么?它不是遥不可及的法律术语,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现实风险。一次冲动、一次侥幸、一次“帮忙”,都可能让你踏入刑事雷区,了解它,不是为了背法条,而是为了守住底线,保护自己和家人。
法律从不冤枉好人,但也绝不会放过坏人。
知法,才能守法;懂法,才能避险。
这一课,值得你认真听一遍,也值得转发给在乎的人。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