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评高贷到底是什么意思?是捷径还是陷阱?
“我这房子评得高,贷得多,轻松拿下!”然后一脸得意?你是不是心里嘀咕:这“高评高贷”到底是个什么操作?合法吗?会不会踩雷?
咱们就来掰扯清楚——高评高贷什么意思,它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又暗藏哪些法律风险。
“高评高贷”到底是什么?
“高评高贷”指的是在申请房产抵押贷款时,通过虚高评估房产价值的方式,获得比实际价值更高的贷款额度,你手里的房子市场价是300万,但评估公司给出的评估价是400万,银行就可能按400万的70%给你批贷,也就是280万,而如果按真实价格300万算,最多只能贷210万。这一下,就多拿了70万的贷款。
听起来是不是很诱人?尤其对资金紧张、想“撬动杠杆”的购房者或投资者来说,简直是“神操作”。
但——这背后的风险,可能远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
高评高贷的操作链条:谁在参与?
- 借款人:希望多贷款,缓解资金压力或用于投资。
- 评估机构:配合出具高于市场价的评估报告。
- 中介或贷款顾问:牵线搭桥,甚至“一条龙服务”。
- 银行或金融机构:基于评估报告审批放款。
问题就出在这里:评估报告是虚假的,贷款依据是虚构的,一旦被查,所有参与方都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高评高贷的法律风险:别拿无知当勇气
很多人觉得:“我又没骗钱,房子是真的,贷款也按时还,有什么问题?”
错!大错特错!
关键点来了:高评高贷本质上是一种“骗贷行为”。
即使你主观上没有恶意,但提供虚假材料、误导金融机构决策,已经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贷款诈骗罪或骗取贷款罪。
更现实的风险是:
- 银行一旦发现评估虚高,有权提前收回贷款;
- 未来征信记录受损,影响其他贷款、出行、就业;
- 如果房价下跌,房产实际价值低于贷款余额,你可能“负资产”;
- 一旦断供,法拍后还不够还贷,还得自掏腰包补差。
你以为是“聪明操作”,其实是在给自己的人生埋雷。
高评高贷合法吗?灰色地带≠合法
目前市面上确实存在一些“操作空间”,比如某些评估机构为了揽业务,会“灵活处理”评估价,但这并不代表合法。
法律不会因为“大家都这么做”就网开一面。
就像闯红灯,哪怕一万个人都闯了,你被抓了,照样罚。
近年来金融监管趋严,银保监会多次发文整治“虚假评估”“骗贷行为”,一旦被查,轻则拒贷、拉黑,重则追究刑责。
建议参考:理性融资,远离“捷径”诱惑
如果你正在考虑贷款买房或抵押融资,这里给你几点实实在在的建议:
- 不要轻信“高评高贷能帮你多贷钱”的承诺,尤其是中介或所谓“贷款专家”的话,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 选择正规评估机构,评估价应基于真实市场数据,不能“商量着来”。
- 量力而行,合理负债,贷款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你能不能还得起。
- 保留所有贷款材料,包括评估报告、合同、沟通记录,万一出事,有据可查。
- 如有疑问,提前咨询专业律师或金融顾问,别等到出事才后悔。
合法合规的融资,才能走得长远。
相关法条参考(真实有效,非虚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五条之一
【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
【贷款诈骗罪】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四十六条
提供虚假资料或隐瞒重要事实的,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责令改正,并处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高评高贷什么意思”?它不是什么金融秘籍,而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能短期缓解资金压力,用不好就是法律红线上的“自杀式操作”。
在这个信用越来越值钱的时代,一时的便利,换不来长久的安稳,真正的智慧,是懂得在合规的框架内,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
别让“高评高贷”成为你人生中的一个污点。
脚踏实地,合法融资,才是普通人最稳妥的出路。
高评高贷到底是什么意思?是捷径还是陷阱?,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 本文由【法律有温度】原创撰写,拒绝AI复制,只为给你最真实、最有用的法律解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