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商贷逾期了,但名下还有按揭房,到底该怎么办?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瞬间——凌晨两点,手机屏幕亮起,催收短信又来了,心跳加快,手心出汗,你不是不想还,是真的暂时周转不开,更糟心的是,你名下还有一套正在还贷的房子,每月房贷像一座山压着,现在网商贷也逾期了……这时候你开始慌了:我的房子会不会被查封?还能不能保住?我到底还有没有退路?
别急,先深呼吸,我就以一个从业十几年的律师身份,跟你掏心窝子聊聊这个很多人都在经历却不敢开口的问题——网商贷逾期,但名下还有按揭房,我们该怎么办?
先搞清楚:网商贷逾期 ≠ 房子立刻被收走
很多人一听“逾期”就吓坏了,以为银行或平台第二天就能上门收房。这是典型的认知误区。
网商贷是纯信用贷款,没有抵押物,也就是说,你当初借钱的时候,并没有拿房子做担保。平台无权直接处置你的房产,哪怕你逾期了,他们也只能通过催收、起诉等方式追债,不能像房贷那样直接申请拍卖房产。
但这里有个关键前提:你的房子是按揭状态,也就是还在还银行贷款,房产本身是抵押给银行的,这意味着,你的房子已经有“主”了——银行是第一顺位抵押权人。
真正危险的,是“连环债务”引发的连锁反应
虽然网商贷不能直接动你的房,但如果你长期不还,对方起诉你,法院判决后申请强制执行,情况就复杂了。
重点来了:
一旦进入执行阶段,法院可以查封你名下的所有财产,包括这套按揭房。
但注意,查封≠拍卖,法院会评估房产的剩余价值,你房子市值300万,房贷还剩180万,理论上还有120万的“可执行价值”,法院可能会启动拍卖程序,但所得款项必须先还清银行的抵押贷款,剩下的才能用来清偿网商贷。
真正被拍卖的风险,取决于你房子的“净价值”和债务规模,如果房子刚买不久,贷款还得多,剩余价值低,法院往往觉得“执行不划算”,可能暂时搁置。
你能做什么?主动应对才是王道
与其等法院传票上门,不如主动出击,我建议你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立即联系网商贷客服,申请协商还款
很多人不知道,网商贷支持“个性化分期”或“延期还款”,只要你态度诚恳,提供收入困难证明(比如失业、生病),平台大概率愿意谈。协商成功后,不仅能停止催收,还能避免被起诉。优先保住房贷,千万别断供
房贷断供的后果,比网商贷严重十倍,银行有权直接起诉并拍卖房产,哪怕压缩生活开支,也要确保房贷按时还,可以考虑暂时向亲友周转,或申请房贷展期。合理规划债务,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债务压力过大,建议找正规的债务重组机构或律师协助,我们团队就曾帮客户把多笔网贷整合成一笔低息贷款,大幅降低月供压力。不要逃避,更别信“反催收黑产”
有些“中介”号称能“帮你搞定债务,房子不被执行”,结果收了钱就跑路,甚至教你伪造病历、装穷,这属于妨碍司法行为,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建议参考
如果你已经收到法院传票,或担心资产被查封,建议立即采取以下行动:
- 收集证据:保留所有还款记录、协商沟通记录、收入证明等;
- 出庭应诉:不要缺席,缺席判决对你非常不利;
- 主张生活必需住房:根据《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维持生活必需的居住房屋,法院不得拍卖;
- 申请执行豁免:若房产是唯一住房且面积不大,可向法院申请不予执行。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六条
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九条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异议和复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条
金钱债权执行中,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被执行人以执行标的系本人及所扶养家属维持生活必需的居住房屋为由提出异议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一)对被执行人有扶养义务的人名下有其他能够维持生活必需的居住房屋的;
(二)执行依据生效后,被执行人为逃避债务转让其名下其他房屋的;
(三)申请执行人按照当地廉租住房保障面积标准为被执行人及所扶养家属提供居住房屋的,或者同意参照市场价从该房屋变价款中扣除五至八年租金的。
网商贷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选择沉默和逃避。
你有按揭房,说明你有资产、有信用基础,这是你翻盘的底气,关键是要主动沟通、合理规划、守住底线——尤其是房贷不能断。
法律保护的是积极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躲债的人。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很多人走过这条路,最终靠理性和行动走出了困境。
如果你正在经历类似的债务压力,不妨现在就打个电话给网商贷客服,迈出第一步。拯救你的,不是奇迹,而是你愿意面对的勇气。
本文由资深执业律师结合实务经验撰写,内容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法律咨询,欢迎私信交流。
网商贷逾期了,但名下还有按揭房,到底该怎么办?,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