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然是啥意思?难道只是当众干坏事那么简单?
“某某男子在公共场所公然侮辱他人,已被警方依法处理”?或者在判决书上看到:“被告人公然聚众斗殴,情节恶劣”?这时候你可能会嘀咕:“公然”到底是个啥意思?难道就是“当着大家的面”这么简单?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个看似普通、实则大有讲究的法律术语——“公然”。
先说结论:“公然”在法律语境中,绝不仅仅是“当众”或“公开”这么浅显的表达,它是一个具有特定法律含义的关键词,直接关系到行为的性质、情节的严重程度,甚至可能影响定罪量刑。
那它到底“深”在哪儿呢?
咱们可以打个比方:假如你和朋友在自家客厅里吵架,声音再大,只要没传出门外,没人看见也没人听见,这叫“私下”;但如果你冲到小区广场上,拿着喇叭骂人,周围邻居都听见了,围观群众越来越多——这就叫“公然”。
法律上的“公然”,强调的是行为的“公开性”和“可感知性”,也就是说,行为人实施某种行为时,主观上不避讳他人知晓,客观上也处于可能被不特定多数人知悉或目睹的状态,这种“不怕人知道”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挑衅社会秩序、挑战公序良俗的表现。
举个例子,在刑法中,“公然侮辱罪”就要求行为必须是“公然”进行的,比如你在朋友圈发帖辱骂某人,虽然看似是“网络空间”,但因为朋友圈可能有几十上百人可见,信息可转发、可传播,这就具备了“公然性”,但如果只是私聊发了几句狠话,没扩散,一般就不构成“公然侮辱”。
再比如,“聚众赌博”和“公然聚众赌博”也有区别,前者可能发生在隐蔽场所,后者则可能是在棋牌室大摇大摆地摆桌开赌,周围人尽皆知,甚至有人围观下注——这种“明目张胆”的行为,就具备了“公然”要素,社会危害性更大,处罚也更重。
“公然”不仅仅是地点问题,更是行为方式、主观意图和社会影响的综合体现,它像一把尺子,衡量着行为对社会秩序的冲击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公然”的场景早已不限于物理空间,在微博、抖音、直播平台等公开网络空间发布违法信息,哪怕行为人躲在屏幕后面,只要内容可被公众访问,就可能被认定为“网络空间中的公然行为”,这也是近年来很多“网络骂战”最终被定性为“公然侮辱”的原因。
📌 建议参考:
如果你遇到类似“被当众辱骂”“有人在公开场合挑衅滋事”等情况,别忍着!第一时间保留证据(录音、录像、截图等),并报警处理。“公然”行为往往情节较重,更容易被依法追责,也要提醒自己: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不要抱着“法不责众”或“没人敢管”的侥幸心理去“公然”违法,法律的红线就在那儿,踩了就得付出代价。
📚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刑法》第三百零一条
聚众进行淫乱活动的,对首要分子或者多次参加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引诱未成年人参加的,从重处罚。
(注:此类行为若“公然”进行,社会影响恶劣,通常会被从重惩处。)
“公然是什么意思”?它不只是“当众”的同义词,而是一个承载着法律评价的关键词,它背后是社会秩序的底线,是公众安全感的防线。一个行为是否“公然”,往往决定了它从“私德问题”升级为“违法行为”的临界点,理解“公然”的真正含义,不仅能帮我们更好识别法律风险,也能让我们在面对不公时,更清楚地知道:哪些行为,法律绝不会容忍。
别小看这个词——它,可能就是正义与放纵之间,那一道清晰的分界线。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