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1年2次逾期怎么算?律师详解关键时间点与法律后果!
在澳门1年内不小心逾期逗留两次,会被直接"拉黑"禁入吗?关键的时间节点怎么算?**
不少朋友在后台咨询关于澳门逾期逗留的问题,尤其是对"1年内2次逾期"这个关键处罚触发点感到困惑,澳门作为热门旅游和商务目的地,其出入境管理规定十分严格,我们就从法律实操角度,为您详细拆解"1年2次逾期怎么算"的核心规则与潜在风险。
必须明确的是,澳门对逾期逗留采取的是"累进式处罚"机制,而"1年"这个时间窗口的计算方式,是决定处罚轻重的核心!
根据澳门第10/2021号法律《非法入境、非法逗留及驱逐出境的法律》第17条的规定:
在一年内实施第二次或以上相同违法行为者,其处罚将显著加重。
这个"1年"究竟如何计算?它并非指自然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而是以你第一次逾期逗留行为被澳门当局发现并处理完毕(如罚款缴纳、离境等)之日起开始计算,向后滚动365天(1年)。
举个真实案例帮助理解:
小李第一次赴澳旅游,因疏忽导致逾期逗留3天,他在2023年6月1日被澳门治安警察局出入境事务厅发现,接受了罚款并当日离境。
随后,他在2023年11月15日再次赴澳,又不慎逾期逗留2天被查获。
问题来了:这算"1年内2次逾期"吗?
关键看第二次行为(2023年11月15日)是否落在第一次行为处理完毕日(2023年6月1日)起算的365天内?
答案是:是的!因为从2023年6月1日到2023年11月15日,间隔不足1年(365天),小李的第二次逾期将被视为"1年内第二次违法"。
这会导致什么严重后果?
罚款金额大幅提高:首次逾期罚款通常按日计算,金额相对可控,但第二次违法,罚款起点将显著提升,且可能按最高额处罚。
强制禁止入境(俗称"上黑名单"):这是最严厉的后果!根据法律,1年内2次逾期,澳门当局有权依法对你作出禁止入境的处罚,禁止期通常为6个月至2年不等(具体由当局根据情节判定),这意味着你在禁令期间内将无法再进入澳门。
留下不良记录:该记录会影响你未来申请澳门各类签证或签注的审批。
- "两次"的认定非常严格。即使第一次逾期只有1天,第二次也只有1天,只要发生在上述定义的"1年"滚动期内,即构成"1年内2次"。
- 逾期天数计算包含所有自然日。即使是周末、公众假期,都计算在内。
- 处理完毕日期是起点。务必确认清楚第一次逾期被官方处理完毕的具体日期(通常在罚款单或相关文件上有注明),这是计算365天滚动期的起始日。
律师建议:
- 务必牢记停留期限:赴澳前,请务必确认清楚您所持证件(如港澳通行证和签注)允许在澳门的停留期(通常是7天),入境时的小纸条(入境申报表)上也明确标注了本次允许逗留的截止日期,建议拍照留存或妥善保管。
- 设置提醒:在手机日历中设置停留期限截止日的前1-2天提醒,避免遗忘。
- 特殊情况提前沟通:如遇不可抗力(如突发重病、严重意外、航班取消等)确实无法按期离境,务必第一时间联系澳门治安警察局出入境事务厅(电话:+853 2872 5488)或前往其办公地点说明情况,尝试申请延期,保留好相关证明(如医院证明、航空公司取消证明)。切勿抱有侥幸心理!
- 如已被发现逾期:应积极配合当局处理,按要求缴纳罚款并尽快离境,务必保留好所有处理单据(罚款收据等),并准确记录本次处理完毕的日期,这关乎未来"1年"期限的计算起点。
- 曾有逾期记录者更要谨慎:如果你在过去一年内有过逾期记录,强烈建议在记录满一年(365天)之后再规划赴澳行程,以规避被认定为"一年内两次"而遭致禁止入境的风险。
附相关法条(澳门特别行政区):
- 第 10/2021 号法律《非法入境、非法逗留及驱逐出境的法律》:
- 第 15 条:(逗留许可的期限)... 利害关系人应在许可期限届满前离开澳门特别行政区。
- 第 16 条:(非法逗留) 在许可期限届满后仍逗留在澳门特别行政区,视为非法逗留。
- 第 17 条:(累犯)在一年内实施第二次或以上相同违法行为者,视为累犯,可科处最高二倍的罚金。可依法对其采取禁止入境的措施。
- 第 31 条:(禁止入境) ... 对非法入境或非法逗留者,可依法命令禁止入境,禁止期一般为六个月至二年。
小编总结:
澳门对于逾期逗留的管理日趋严格,"1年2次逾期"的处罚红线清晰且严厉,核心在于"1年"是滚动计算的365天,起点是你上一次逾期被处理完毕之日,一旦踩中这条红线,高额罚款叠加禁止入境(6个月至2年)的后果,不仅影响当下的行程,更会给未来赴澳带来长期障碍。
请切记:澳门之旅的美好,建立在遵守当地法律的基础之上。精准计算停留期,主动规避"1年2次"的风险区,才是安心畅游澳门的明智之选。别让小小的疏忽,关上通往东方拉斯维加斯的大门!
澳门1年2次逾期怎么算?律师详解关键时间点与法律后果!,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