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打官司,别人却在演戏?什么是虚假诉讼,你真的了解吗?
明明自己有理有据,证据齐全,结果对方在法庭上突然拿出一份“证据”,内容离奇、时间错乱,甚至签名都像是伪造的?更离谱的是,法官居然还采信了——这背后,可能就藏着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词:虚假诉讼。
听起来像电影桥段,但现实中,这种“法庭上的骗局”正在悄悄侵蚀司法公正的根基。什么是虚假诉讼?就是有人为了谋取非法利益,故意捏造事实、伪造证据,向法院提起根本不存在的民事诉讼,把法庭当成实现私利的“道具”。
举个真实的例子:老张和老李是生意伙伴,因合作破裂闹翻,老李不甘心,偷偷伪造了一份借款合同,声称老张曾向他借款50万,随后向法院起诉,老张一脸懵——我根本没借过钱!可对方拿出了“合同”“转账记录”甚至还有“证人”,如果法院没识破,一场本不存在的债务纠纷就可能让老张背锅多年。
这,就是典型的虚假诉讼。
它不只发生在个人之间,也常见于企业之间、离婚财产分割、执行异议、民间借贷等高发领域,有些人为了逃避债务,和亲戚“串通”打一场假官司,制造虚假债务;有些公司为了转移资产,在破产前虚构一笔“巨额欠款”;更有甚者,利用虚假诉讼干扰执行程序,让真正债权人血本无归。
最可怕的是,虚假诉讼不仅坑人,更在“坑司法”,它浪费司法资源,让法官在虚假材料中耗费精力;它动摇公众对法院的信任——“连法官都被骗了,那法律还值得相信吗?”一旦司法权威被消解,整个社会的公平底线就会崩塌。
那为什么还有人敢这么做?因为成本低、收益高、隐蔽性强,很多人抱着“赌一把”的心态:只要法官没发现,我就能赢;发现了顶多撤诉,大不了认个错,可实际上,虚假诉讼已经不是“道德问题”,而是触犯刑法的犯罪行为!
📌 建议参考:如何防范虚假诉讼?
- 提高证据意识:日常经济往来中,保留好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合同原件,避免给他人“造证据”的机会。
- 遇到可疑诉讼,及时申请鉴定:如发现签名、印章、文件时间异常,果断申请笔迹鉴定或司法审计。
- 向法院如实陈述:切勿因害怕或侥幸而沉默,真实陈述是揭穿谎言的第一步。
- 发现线索,立即举报:可向检察机关控告或申请检察监督,虚假诉讼属于检察机关重点监督范畴。
- 律师尽早介入:专业律师能从程序和证据角度识别破绽,及时提出异议或反制措施。
📚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五条:
“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请求,并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七条之一(虚假诉讼罪):
“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虚假诉讼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明确了“捏造事实”的认定标准,包括无中生有、部分篡改、恶意串通等情形,并列举了11类高发虚假诉讼行为。
✍️ 小编总结:
虚假诉讼,不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而是对法律底线的公然挑衅,它披着合法诉讼的外衣,干的却是破坏公平的勾当,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可能是潜在的受害者——今天他骗的是别人,明天可能就轮到你。
法律保护的是真实权利,而不是精心编排的剧本,面对不公,我们要勇敢维权;但若有人想把法庭当舞台,那法律也绝不会让他谢幕安然退场。
如果你怀疑自己卷入了虚假诉讼,请立刻行动——真相或许会迟到,但从不该沉默。
你打官司,别人却在演戏?——什么是虚假诉讼,你真的了解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