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知到底是什么?是知识分子还是舆论操盘手?
“这又是个典型的公知言论”?或者在某个热点事件下,有人冷嘲热讽地说:“公知又开始表演了。”“公知”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它原本是褒义还是贬义?为什么现在一提“公知”,很多人脸上就浮现出不屑甚至厌恶的表情?
咱们就来掰扯清楚——什么是公知。
“公知”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简称,这个词最早源于西方社会学概念,指的是那些具备专业知识背景,同时愿意跳出书斋,积极参与公共事务讨论、关心社会正义、推动社会进步的知识分子,他们本应是社会的“良心”,用理性、独立的声音为公众发声。
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公知”一度是受人尊敬的群体,他们敢于批判现实、倡导改革,用笔杆子推动思想启蒙,像胡适、鲁迅那样的人物,就是那个时代理想中的“公知”代表。
但问题是,随着时间推移,“公知”这个词的含义悄然变了味。
进入21世纪,尤其是互联网时代到来后,信息传播速度加快,话语权下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网络上发表观点,一些原本有学术背景或媒体资源的人,频繁出现在公共舆论场,对政治、社会、文化等话题高谈阔论。
起初,公众还愿意倾听,但渐渐地,人们发现,某些所谓的“公知”言论越来越脱离实际:他们一边批判体制,一边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一边高喊“为民请命”,一边接广告、赚流量;一边强调“独立思考”,一边观点高度同质化,甚至出现“逢中必反、逢西必赞”的倾向。
“公知”这个词开始被贴上标签:傲慢、脱离群众、双标、煽动情绪,在一些人眼中,他们不再是启蒙者,反而成了“高级黑”的代表,成了舆论场上的“表演型人格”。
更关键的是,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应具备三个核心特质:
一是专业性,有扎实的学术或行业背景,不是靠情绪输出站稳脚跟;
二是公共性,关注的是公共利益,而非个人流量或立场站队;
三是批判性与建设性并存,不仅指出问题,还能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可现实中,很多人只做到了“批判”,却缺乏建设性,甚至为了博眼球刻意制造对立,久而久之,“公知”就成了一个被污名化的词汇,甚至成了网络骂战中的“万能标签”。
我们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并非所有被称为“公知”的人都是虚伪的,仍有不少学者、作家、媒体人坚持理性发声,用专业知识解读政策、普及常识、监督权力,他们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公共知识分子。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公知”,不能只看头衔或曝光度,而要看他有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没有对社会负责的担当。
✅ 建议参考:如何理性看待“公知”现象?
如果你在刷短视频或看新闻评论时,看到“这又是个公知”之类的说法,不妨先别急着站队,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
- 这个人的观点有没有事实依据?
- 他是基于专业分析,还是情绪宣泄?
- 他的立场是否一贯,还是随热点摇摆?
- 他是否愿意接受反驳,还是只允许一种声音?
保持独立思考,比盲目崇拜或全盘否定更重要,我们不需要“神化”公知,也不该“妖魔化”所有知识分子,社会需要多元声音,但更需要真实、理性和负责任的表达。
📚 相关法条参考(节选)
虽然“公知”本身不是一个法律概念,但其言论行为可能涉及以下法律范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5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这是言论自由的宪法基础,但自由不等于无边界。《民法典》第1024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即便以“公知”身份发声,也不能恶意贬损他人。《网络安全法》第12条:
“任何个人和组织使用网络应当遵守宪法法律,不得利用网络从事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等活动。”
——提醒我们:网络言论需负责任。
“什么是公知”?它本是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词,代表着知识与良知的结合,但在现实中,它被滥用、被标签化,甚至成了网络骂战的工具,我们不该因个别“伪公知”的存在,就否定所有敢于发声的知识分子;也不能因为“公知”二字,就盲目相信每一个高谈阔论的人。
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不在于头衔多响亮,而在于是否真诚、是否专业、是否对社会有建设性贡献,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能是传播者。保持清醒,独立判断,才是对抗浮躁舆论的最佳武器。
下次再看到“公知”这个词,别急着贴标签——先问问:他说的,有道理吗?
公知到底是什么?是知识分子还是舆论操盘手?,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