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让我网贷逾期七个月,会被起诉吗?还能翻身吗?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按时还了几期,突然疫情来了,公司停工、收入归零,房租、生活费、孩子奶粉钱压得喘不过气,无奈之下,你只能暂停还网贷,一拖就是七个月,现在你每天提心吊胆:平台会不会起诉我?征信是不是彻底毁了?还有没有缓和的余地?
说实话,我作为执业多年的律师,见过太多因为疫情陷入财务困境的普通人,他们不是不想还钱,而是真的“断了粮”。疫情不是借口,但它是现实。在2020到2022年那几年,全国数以百万计的个体户、自由职业者、服务业从业者,都经历了收入骤降甚至归零的打击,很多人靠网贷维持基本生活,结果债务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你逾期七个月,确实已经属于“严重逾期”范畴,按照大多数网贷平台的风控机制,通常逾期超过90天就会被列为“不良贷款”,进入催收流程。但关键问题是:你逾期的原因是否具有“不可抗力”或“情势变更”?这在法律上,是判断责任和后果的重要分水岭。
我们先来理清几个现实:
网贷平台有没有权利起诉你?
当然有,只要你签了电子合同,借贷关系成立,平台就有权通过法律途径追偿,但是否真的起诉,取决于多个因素:欠款金额、你的还款意愿、是否有资产可执行,以及平台自身的催收策略。逾期七个月,征信已经“黑了”?
很遗憾,是的,根据央行征信管理规定,逾期超过90天就会被标记为“M3”以上,直接影响未来5年的贷款、信用卡申请,但这不意味着你的人生就“完了”。征信可以修复,前提是你要主动面对。疫情能否成为免责理由?
疫情本身不能直接免除债务,但可以作为“减免罚息”“协商分期”甚至“暂停计息”的重要依据,尤其是如果你能提供失业证明、隔离通知、收入骤减的银行流水等材料,很多平台在监管压力下,是愿意协商的。
最核心的一点:不要逃避,要主动沟通。
我见过太多人选择“失联”“换号”,以为这样就能躲过去,结果呢?催收升级,短信轰炸亲友,甚至被威胁“上门抓人”。合法的催收是有限度的,根据《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平台不得对无关第三人进行骚扰,不得使用恐吓、侮辱性语言。
正确的做法是:主动联系平台客服,说明疫情导致收入中断的实际情况,申请“延期还款”或“分期重组”,有些平台在疫情期间推出了“困难用户帮扶计划”,符合条件的可以暂停计息6-12个月,虽然现在政策收紧了,但你仍有协商空间。
如果你的债务总额较大,建议寻求专业法律帮助,律师可以帮你发正式的协商函,引用《民法典》中的“情势变更”原则,争取更合理的还款方案,别忘了,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 建议参考:
- 整理证据:收集疫情期间的失业证明、收入减少的银行流水、社区隔离通知等,作为协商依据。
- 主动联系平台:不要等催收打爆电话,先发邮件或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困难申请”。
- 避免以贷养贷:不要再借新网贷还旧债,这只会陷入更深的泥潭。
- 考虑债务重组:如果多笔网贷叠加,可咨询正规债务优化机构或律师,制定统一还款计划。
- 保持信用修复意识:即使现在征信受损,未来按时还款,5年后记录会自动清除。
📚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三十三条:
“合同成立后,合同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于当事人一方明显不公平的,受不利影响的当事人可以与对方重新协商。”👉 这就是“情势变更”原则,疫情导致收入中断可视为重大变化,为协商提供法律依据。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催收过程中泄露你信息给第三方,可能构成违法。
《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
明确规定催收不得骚扰无关第三人,不得使用暴力、威胁、恐吓等手段。
✍️ 小编总结:
网贷逾期七个月,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转折点。疫情确实打乱了无数人的生活节奏,但法律从未要求普通人“完美履约”。真正的成熟,不是从不犯错,而是犯错后敢于面对、积极解决。你不需要立刻还清所有债务,但你需要迈出第一步——主动沟通、保留证据、合理协商。你有权利在困境中争取喘息的空间,只要不放弃,债务可以化解,信用可以重建,生活终将重回正轨。
别让一时的困难,定义你的一生,是时候拿起电话,打给那个你一直不敢联系的客服了。
疫情让我网贷逾期七个月,会被起诉吗?还能翻身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