赡养是什么意思?别等父母老了才明白这个词的分量
看到父母日渐弯曲的背影,听到他们咳嗽声比往年更频繁,心里突然“咯噔”一下?那一刻,一个词会悄然浮现在脑海——赡养,可你真的清楚,“赡养是什么意思”吗?它仅仅是给点钱、偶尔打个电话那么简单吗?咱们不讲大道理,就坐下来,像朋友聊天一样,把“赡养”这两个字,掰开了、揉碎了,讲个明白。
先说结论:赡养,不只是经济上的供养,更是情感上的陪伴、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它是法律规定的义务,更是为人子女心底最朴素的责任。
很多人一听到“赡养”,第一反应是“给钱”,没错,经济支持确实是赡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每月给父母生活费,帮他们交医保、付药费,或者承担他们生病住院的开销,但如果你以为只要转账到位,就完成了“赡养”,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真正的赡养,是有温度的,它体现在你多久回一次家,有没有记得母亲爱吃的菜,父亲最近是不是总叹气,它藏在你一句“妈,我今天路过您最爱的那家菜市场,给您买了点新鲜的青菜”,也藏在你主动帮父亲换掉老旧的灯泡、教他用微信视频的耐心里。
我们常说“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之所以戳心,是因为它道出了太多人迟来的悔恨。赡养不是等到父母病倒、行动不便时才开始的责任,而是从他们需要你关心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了,哪怕你远在千里之外,一个定期的电话、一段语音问候、一次精心准备的快递包裹,都是“赡养”的体现。
更关键的是,赡养是法定义务,不是可选项,我国《民法典》明确规定,成年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这意味着,哪怕你和父母之间有过矛盾,哪怕他们曾经对你不够好,只要你具备赡养能力,这项义务就不能逃避,否则,父母有权通过法律途径要求你履行。
现实往往比法律条文复杂,有的家庭兄弟姐妹多,谁出钱、谁照顾,容易扯皮;有的子女自己生活困难,赡养力不从心;还有的父母固执,不愿接受子女的帮助,这些问题都需要沟通、理解和智慧去化解,但核心不变:赡养的本质,是尊重与责任的结合。
建议参考:如何真正落实“赡养”?
- 经济上量力而行,但不可推诿,哪怕每月只能给500元,也要让父母知道你在承担。
- 情感上主动联系,别等父母打电话给你,定期主动问候,分享生活,倾听他们的唠叨。
- 行动上参与生活,节假日尽量回家,帮父母整理家务、陪他们体检、带他们走走看看。
- 家庭内部协商,兄弟姐妹之间明确分工,避免因赡养问题引发家庭矛盾。
- 尊重父母意愿,有些老人不愿去养老院,有些不愿给子女添麻烦,要理解并尊重他们的选择,同时确保他们的安全与健康。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七条:
“成年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缺乏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四条:
“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八条:
“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小编总结:
“赡养是什么意思”?它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法律术语,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情感承诺。它意味着你愿意在父母老去的路上,成为他们最坚实的依靠,无论是端一碗热汤,还是陪他们看一场夕阳,都是对“赡养”最好的诠释,别让“忙”成为借口,别让“等以后”变成遗憾。从今天起,用行动告诉父母:你们养我小,我陪你们老,这才是“赡养”最动人的答案。
赡养是什么意思?别等父母老了才明白这个词的分量,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