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是什么节?别再只知道妇女节这三个字了!
你有没有发现,每年一到3月8日,朋友圈就开始刷屏:“女神节快乐!”“女王节大促!”“今天全场五折,冲啊!”可你有没有停下来问过自己一句:3月8日到底是什么节?它背后承载的,真的只是打折和祝福吗?
很多人随口就说:“妇女节呗。”但你有没有想过,“妇女”这个词,其实不该被轻描淡写,更不该被商业营销稀释成一句空洞的问候。
3月8日,全称是“国际劳动妇女节”,也叫“国际妇女节”(International Women's Day),是联合国从1975年开始正式设立的全球性节日,它的设立,不是为了促销,也不是为了捧着花说“你最美”,而是为了纪念女性在争取平等、自由、劳动权益和社会进步中所付出的血与汗。
回望历史,这个节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08年,那一年,美国纽约的1.5万名女工走上街头,抗议恶劣的工作条件和低薪,喊出“面包与玫瑰”的口号——“面包”代表生存权,“玫瑰”象征尊严与美好生活,1910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社会主义妇女大会上,德国共产党人克拉拉·蔡特金提议设立这样一个节日,以推动女性选举权和劳动权益,1911年,奥地利、丹麦、德国和瑞士首次在3月19日举行纪念活动,后来,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彼得格勒的女工发起罢工,要求“面包、和平与选举权”,这场抗议直接点燃了俄国二月革命的导火索,从此,3月8日被正式定为国际妇女节。
3月8日从来不是一个“被宠爱”的节日,而是一个“被争取”的节日,它纪念的是女性用行动打破枷锁的历史,是无数普通女性在工厂、在街头、在家庭中为平等挺身而出的勇气。
可如今,我们看到的却是“女神节”“女王节”这类被资本包装的称呼,商家忙着打折,媒体忙着营造“被宠爱”的氛围,却很少有人提起:女性在职场中仍面临同工不同酬、晋升天花板、生育歧视等问题,根据《2023年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女性平均薪酬仍比男性低约12%-18%,而生育后重返职场的比例不足60%。
这不是在泼冷水,而是提醒我们:节日的意义,不该被消费主义冲淡,真正的尊重,不是一天的鲜花和祝福,而是每一天对女性权利的看见、支持与捍卫。
📌 建议参考:我们该如何过好3月8日?
- 别只说“节日快乐”,试着说“致敬奋斗中的你”——把焦点从“被祝福”转向“被看见”。
- 了解并传播妇女节的真实历史,哪怕只是转发一篇有深度的文章。
- 支持女性主导的事业:购买女性创业者的产品,关注女性艺术家、科学家、劳动者的成就。
- 在职场中推动性别平等:企业可以借此机会审视薪酬结构、育儿假政策、反性骚扰机制。
- 男性也该参与进来:节日不是女性的“专场”,而是全社会反思性别平等的契机。
📚 相关法条参考(节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二条:
“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实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五条:
“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与其解除劳动或者聘用合同。”
这些法律条文不是摆设,而是女性权益的“盾牌”。权利从来不是别人给的,而是靠一代代人争取来的。
3月8日是什么节?
它不只是一个放假半天的节日,
不只是电商大促的由头,
更不只是“女神”“女王”这些被消费主义裹挟的标签。
它是历史的回响,是抗争的延续,是每一个普通女性在平凡生活中坚持尊严的见证。
我们纪念这一天,不是为了被宠爱,而是为了被看见、被尊重、被平等对待。
愿未来的3月8日,不再只有鲜花和折扣,更有制度的进步、社会的反思,和每一个女性挺直腰杆的底气。
妇女节,不是“你该被宠”的一天,而是“你本就该被平等对待”的每一天。
3月8日是什么节?别再只知道妇女节这三个字了!,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