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约金是什么意思?别再傻傻分不清定金和履约金了!
签合同前,对方说要交一笔“履约金”,听起来挺正式,但心里却直打鼓——这玩意儿到底是个啥?退不退?算不算定金?万一不合作了,钱还能不能拿回来?
咱们就来把“履约金”这个看似高大上、实则容易被误解的词,掰开揉碎,讲个明明白白。
履约金到底是什么意思?
履约金就是一方为了表示自己会认真履行合同义务,提前交给另一方的一笔“诚意金”或“保证性款项”。它不是法律上的正式术语,更像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你可以在租赁合同、工程承包、服务协议,甚至婚庆、装修等日常场景中见到它。
但注意!履约金 ≠ 定金,这是很多人搞混的关键点。
- 定金是《民法典》明文规定的担保方式,具有法律效力,交付定金的一方违约,定金不退;收取方违约,要双倍返还。
- 履约金则不同,它没有法定的“双倍返还”机制,退不退、怎么退,全看你们合同里怎么写。
举个例子:你租个商铺,房东说要交5000元“履约金”,承诺租期结束没损坏就退,这其实就是一种履约保证金,但如果合同没写清楚退还条件,房东赖着不退,你维权起来就比较麻烦。
履约金的核心在于“约定”——你们在合同里怎么约定,它就怎么生效。
履约金的常见用途和风险
常见用途:
- 租赁合同中的“押金”有时也叫履约金;
- 工程项目中承包方交的“履约保证金”;
- 合作项目中一方为表诚意预付的“履约金”。
潜在风险:
- 名不正言不顺:很多合同写着“履约金”,实际想当“定金”用,但又没按定金规则处理,容易扯皮。
- 退还条款模糊:比如只写“合作结束后退还”,但没写时间、条件、扣除标准,后期容易被找借口克扣。
- 被当成预付款:有些商家收了履约金就开始干活,结果一旦纠纷,这笔钱可能被当作已履行服务的对价,不退了。
交履约金之前,一定要问清楚三个问题:
- 这笔钱的性质是什么?是担保?是押金?还是预付款?
- 如果我不履约,能不能退?退多少?
- 对方不履约,我能不能要赔偿?履约金怎么处理?
怎么写合同才能保护自己?
最核心的建议就是:别只听口头承诺,一切以书面合同为准。
在合同中,务必明确:
- 写明“履约金”的金额、支付时间、用途;
- 约定退还条件、时间和方式;
- 明确违约情形下的处理方式(比如扣除比例、是否可索赔等);
- 最好加上“本履约金不适用定金罚则”或“本履约金视为定金”等说明,避免歧义。
如果你担心对方不守信,可以要求对方出具收据,并注明款项性质,这在日后维权时可是关键证据。
建议参考:
✅如果你是付款方:尽量避免使用“履约金”这种模糊词汇,直接写“定金”或“保证金”,并明确适用《民法典》第586条的定金规则,更有保障。
✅如果你是收款方:别以为收了履约金就能随便扣,必须按合同约定办事,否则可能构成不当得利,甚至被起诉。
✅不管是谁:签合同前,一定要找专业律师审一下条款,尤其是涉及金额较大的履约金,千万别图省事!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六条
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定金合同自实际交付定金时成立。
定金的数额由当事人约定;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百分之二十,超过部分不产生定金的效力,实际交付的定金数额多于或者少于约定数额的,视为变更约定的定金数额。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七条
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无权请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注意:履约金若未明确为“定金”,则不适用上述罚则,需依合同约定处理。
履约金是什么意思?它不是法律术语,而是一种约定性的履约保障金。它有没有用,关键不在名字,而在合同怎么写。名字再好听,不如条款写得清楚。
别再被“履约金”三个字唬住了,真正保护你的,不是某个词,而是白纸黑字的约定和法律的支撑。下次签合同,看到“履约金”,别急着交钱,先问一句:“这钱,怎么退?”
一纸合同,千金难换;一句约定,胜过千言万语。
诚信要靠自觉,但保障,得靠法律。
履约金是什么意思?别再傻傻分不清定金和履约金了!,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