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号网贷逾期了,到底该怎么办?还能补救吗?
新年第一天,本该是充满希望和新气象的日子,可有些人却在凌晨收到一条短信:“您在XX平台的借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那一刻,心跳可能比跨年倒数还快。
没错,1月1号网贷逾期并不是个案,节假日前后,很多人因为消费冲动、收入波动或忘记还款时间,导致贷款逾期,而一旦逾期,不仅面临高额罚息,征信记录也可能“染黑”,甚至遭遇催收电话轰炸。但别慌,逾期不是世界末日,关键是你接下来怎么做。
先冷静,搞清楚逾期的“真相”
很多人一看到“逾期”两个字就慌了,其实第一步不是急着还钱,而是先核实情况。
你真的逾期了吗?
是系统延迟导致的“技术性逾期”,还是你确实忘了还?
有些平台还款日是12月31日,自动扣款失败后,第二天(1月1日)才标记为逾期,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建议你第一时间登录借款平台APP,查看账单详情,确认逾期天数、金额、罚息计算方式。别被催收话术吓住,掌握事实才是王道。
逾期后,这三步必须马上做
立刻还款,越快越好
逾期时间越短,影响越小。
哪怕只晚了一天,也建议在发现后24小时内完成还款。
很多平台对“短期逾期”相对宽容,尤其是首次逾期,可能不会上报征信,或者只记录为“1”类逾期(即逾期1-30天),对信用影响较小。
✅ 小贴士:优先还清本金+利息,避免罚息滚雪球。
主动联系平台,说明情况
别等平台来“找”你,主动沟通是关键。
你可以拨打客服电话,说明是“因节假日疏忽导致逾期”,并强调“已还清”或“正在筹款还款”。
部分平台在核实后,可能会:
- 撤回逾期上报征信的申请;
- 减免部分罚息;
- 提供分期还款方案。
态度诚恳+行动迅速,往往能争取到“人性化处理”。
检查征信,防止误伤
逾期后,最怕的是征信“背锅”。
建议在还清后一个月内,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或“征信中心”APP查询个人信用报告。
如果发现平台已将逾期记录上报,但你认为有误(比如已按时还款却被标记逾期),可以提出异议申请,要求更正。
逾期后,这些坑千万别踩
- ❌ 删APP、拉黑电话:逃避只会让问题恶化,催收可能升级。
- ❌ 借新还旧:用新的网贷还旧账,容易陷入“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
- ❌ 相信“征信修复”骗局:市面上所谓“花钱洗白征信”的,99%是诈骗。
唯一能修复信用的,是时间+履约记录。
建议参考:逾期后如何自救?
- 制定还款计划:列出所有债务,按利率高低排序,优先还高息贷款。
- 与家人沟通:必要时寻求家人帮助,避免孤军奋战。
- 申请延期或分期:部分平台提供“困难帮扶通道”,尤其是疫情后推出的政策仍在延续。
- 建立还款提醒:用手机日历、支付宝提醒、微信小程序等设置自动提醒,避免再次逾期。
相关法条参考
- 《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
-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信息主体认为征信机构采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有权向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要求更正。
- 《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明确催收行为不得骚扰、恐吓、侮辱借款人,不得泄露其隐私。
1月1号网贷逾期怎么办?
答案不是逃避,而是面对。
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拖延和沉默。
只要你及时还款、主动沟通、保护征信,大多数问题都能化解。
新年伊始,逾期也许是个提醒:该好好规划财务了。
从今天起,学会量入为出,设置还款提醒,远离以贷养贷的陷阱。
信用是无形资产,修复它需要时间,但毁掉它,可能只是一次疏忽。
愿你在2025年,不只是跨年,更是跨越财务困境,走向真正的自由。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