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息5.5厘是多少?一厘到底值多少钱?别再被数字绕晕了!
你有没有在贷款、理财或民间借贷中听到过“月息5.5厘”这种说法?听起来挺专业,可一细想,“厘”到底是什么单位?5.5厘到底是高是低?换算成年利率又是多少?很多人一听就懵,稀里糊涂签了合同,最后多还了几千甚至上万利息,才反应过来——原来“厘”背后藏着这么大的学问。
咱们就来掰开揉碎,把“月息5.5厘”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字,讲得明明白白。
“厘”不是小数点,而是利率的“行话”
“厘”是民间和部分金融机构对利率的一种习惯性说法,尤其在个人借贷、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中很常见,它不是数学里的“小数点后一位”,而是一个利率单位。
在传统利率表达中:
- 1分 = 1%(月利率)
- 1厘 = 0.1%(月利率)
月息5.5厘 = 月利率0.55%。
这个换算关系一定要记牢,否则一不小心就会被误导。
举个例子:你借了10万元,对方说“月息5.5厘”,那每个月你要付的利息就是:
10万 × 0.55% =550元/月
一年下来就是:550 × 12 =6600元
那么年利率就是:6600 ÷ 100000 =6%
月息5.5厘,换算成年利率就是6.6%,这个利率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属于中等偏合理水平,尤其是相比一些网贷动辄年化15%以上,算是比较良心的了。
为什么“厘”容易让人误解?
很多人一听“5.5厘”,觉得“才5厘多,不多啊”,但其实55%的月利率,乘以12个月,年化就是6.6%,已经接近银行部分经营性贷款的利率水平。
更关键的是,有些不规范的放贷人会故意模糊“月息”和“年息”的区别,如果说“年息5.5厘”,那才是0.55%年利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现实中,绝大多数“厘”都是指月利率,这一点必须当面确认清楚。
划重点:口头说“月息5.5厘”没问题,但合同上必须写明是“月利率0.55%”或“年利率6.6%”,避免日后扯皮。
合法吗?受法律保护吗?
很多人关心:月息5.5厘,也就是年化6.6%,这在法律上算高利贷吗?
完全合法,且受法律保护。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解释,目前合法利率的上限是合同成立时一年期LPR的4倍,以2024年为例,一年期LPR为3.45%,4倍就是13.8%。
而6.6%远低于13.8%,属于法律明确保护的范围,出借人有权要求你还本付息,你也完全有义务履行。
但如果对方把“5.5厘”说成是“年息”,实际却按月收,那可能构成欺诈或显失公平,你可以主张调整或撤销合同。
建议参考:签合同前必须搞清这几点
- 明确利率单位:是“月息”还是“年息”?是“5.5厘”还是“5.5%”?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 要求书面写明年化利率:根据《民法典》和金融监管要求,所有贷款产品必须披露年化利率(APR),不能只说“几分几厘”。
- 保留沟通记录:微信、录音、聊天记录都要保存,防止对方事后否认。
- 警惕“砍头息”“服务费”等附加费用:有些机构表面利率低,但暗中收取各种费用,实际成本远超6.6%。
附: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
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
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的除外。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规范金融营销宣传行为的通知》
金融机构在宣传贷款产品时,必须以明显方式展示年化利率,不得仅以“日息”“月息”“几分”等模糊表述误导消费者。
月息5.5厘 = 月利率0.55% = 年利率6.6%,这个利率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既不算高也不算低,属于合理且合法的范畴,但关键在于——你得先搞清楚“厘”到底怎么算,别让一句口头的“几分几厘”,成了你多还几万利息的导火索。
任何借贷,利率必须白纸黑字写清楚,口头承诺不可靠,法律只认书面约定,下次再听到“月息5.5厘”,别急着点头,先掏出计算器,算一算年化是多少,再决定要不要借。
懂一点法律,少交十倍学费。别让“厘”字,成了你钱包的“雷”。
月息5.5厘是多少?一厘到底值多少钱?别再被数字绕晕了!,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