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十天就收到律师函?真的假的?会不会是诈骗?
信用卡、花呗还好着呢,结果某天手机突然弹出一条快递信息——“您有律师函待签收”,再一看寄件方,赫然是某律师事务所,抬头写着“关于您在某某平台的借款逾期事宜”,而你一算时间,才逾期十天而已,心里顿时“咯噔”一下:这么快就上律师函了?是不是搞错了?还是说,这是不是骗子在吓唬人?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网贷逾期十天收到律师函,到底合不合法?背后真相是什么?我们又该怎么办?
律师函不是“法院传票”,但它意味着“事态升级”
得明确一点:律师函 ≠ 起诉书,也 ≠ 法院判决,它本质上是债权人(比如网贷平台)委托律师发出的正式法律文书,目的不是直接让你坐牢或强制执行,而是提醒你:你已经违约了,再不还钱,我们就要走法律程序了。
那为什么才逾期十天就这么“雷厉风行”?其实这背后有三个原因:
平台风控机制高度自动化
现在很多网贷平台都接入了智能风控系统,一旦你逾期超过3天,系统就会自动标记为“高风险用户”;超过7天,就可能触发“催收升级流程”;到了第10天,直接委托律师事务所发函,已经成为不少平台的标准化操作。律师函是低成本施压手段
起诉一个人,要交诉讼费、等排期、走流程,耗时耗力,相比之下,发一封律师函成本低得多,却能制造心理压力,促使你还款。这是一种典型的“以函促还”策略。部分平台与律所有“批量合作”
有些网贷平台和律师事务所签了长期合作协议,一旦用户逾期,系统自动推送信息,律所批量生成律师函,效率极高,甚至能做到“T+1”送达,所以你逾期第10天收到,完全有可能。
怎么看?真假如何辨别?
既然收到了,千万别慌,但也别不当回事。先冷静判断这封函是真是假。
✅ 真律师函的特征:
- 有律师事务所的红头公章(必须是实体章或电子备案章)
- 有执业律师的签名或盖章
- 写明你的姓名、身份证号、借款平台、逾期金额、逾期天数
- 注明法律依据(如《民法典》第675条)
- 提供律所地址、联系电话,且可查证
❌ 假律师函的常见套路:
- 使用“恐吓性语言”:“再不还钱就抓你去坐牢!”
- 要求你扫码付款或转账到私人账户
- 没有律所全称或电话无法打通
- 用“XX法律服务中心”“催收调解中心”等非正规机构名义
正规律师函不会要求你立即转账,更不会通过微信、短信发电子版就完事。
逾期十天就发函,是不是太狠了?合法吗?
这是很多人最关心的问题:我才拖了十天,至于吗?
从法律角度讲,只要合同约定明确,平台有权在逾期后采取包括发律师函在内的催收措施。
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一旦违约,出借人有权要求承担违约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催收、诉讼、主张利息和违约金。
哪怕只逾期一天,理论上平台都可以发律师函,只是大多数平台会给几天宽限期,而有些风控严格的平台,十天就出手,也并不违法。
收到律师函后该怎么办?别慌,四步走!
核实信息真实性
打电话给函件上的律所,或通过“全国律师执业信息公示平台”查询该律师是否真实存在。联系贷款平台确认
主动联系平台客服,说明情况,看是否可以协商延期或分期还款。保留所有证据
包括借款合同、还款记录、律师函原件、沟通录音等,以备后续可能的法律纠纷。积极应对,避免恶化
不要逃避,更不要拉黑催收,越拖越被动,最终可能真的被起诉,影响征信甚至被强制执行。
✅ 建议参考:理性面对,主动沟通是关键
如果你真的因为临时困难逾期了,不要被律师函吓住,但也不能装作没看见,最好的应对方式是:主动联系平台,表达还款意愿,争取达成和解方案,很多平台在收到律师函阶段,仍然愿意协商减免部分罚息或制定分期计划。
债权人最怕的不是你逾期,而是你失联,只要你还在沟通,就有转圜余地。
📚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行业规范)
明确催收应合法、合规、适度,不得使用威胁、恐吓等不当手段,律师函发送应基于真实委托关系。
网贷逾期十天收到律师函,虽然听起来吓人,但并不罕见,也不一定意味着马上被起诉,它更像是一个“红色预警信号”——提醒你:问题已经升级,必须正视了。
关键不是恐慌,而是行动,核实真伪、主动沟通、保留证据、积极还款,才是最聪明的应对方式。
毕竟,信用是无形资产,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选择逃避。
别让一时的困难,变成一生的征信污点。
网贷逾期十天就收到律师函?真的假的?会不会是诈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如果你正在经历类似困扰,不妨现在就打个电话给平台,迈出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一句“我在想办法还”,比沉默更有力。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