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后银行卡突然被划扣?这到底是合法还是侵权?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惊魂一刻——某天打开手机银行,发现卡里的钱莫名其妙少了好几千,查了账单才发现是某家网贷平台直接从你账户里“划走”了款项?更离谱的是,你甚至没签过什么自动扣款协议,也没收到正式通知。“网贷逾期被强行划扣银行卡”,这听起来像极了金融暴力,但背后到底有没有法律依据?我们今天就来掰扯清楚。
先说一个现实:很多人借网贷时图快、图方便,点几下手机就到账了,可等到还款日一拖再拖,逾期成了常态,平台催收电话不断,短信轰炸,甚至威胁要“爆通讯录”,但比这些更让人措手不及的,是某一天突然发现银行卡余额清零——钱,被“扣”了。
那么问题来了:网贷平台到底有没有权力在你逾期后,直接划扣你的银行卡资金?
答案很明确:没有合法授权,任何平台都无权擅自划走你卡里的钱。
我们先理清几个关键点:
第一,划扣的前提是“授权”,你在申请网贷时,通常会签署一份电子合同,里面可能包含“代扣协议”或“自动扣款授权”条款,如果你明确勾选同意,且平台在每次扣款前通过短信或APP通知你,那这种扣款行为在法律上属于“合同约定履行”,是合法的。
但现实中,很多人根本没仔细看合同,或者平台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默认勾选了“自动扣款”选项,这种情况下,所谓的“授权”其实存在重大瑕疵,甚至属于无效授权,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合同的订立必须基于双方真实意思表示,而“默认勾选”显然不符合这一原则。
第二,即使你签了代扣协议,平台也不能“强行”划扣非绑定账户的资金,举个例子:你只绑定了A银行卡用于还款,结果平台却从你另一张没绑定的B卡里划钱,这就严重越界了,银行账户属于个人财产,受《宪法》和《民法典》保护,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非法侵占、挪用。
第三,逾期不等于失去财产权,很多人误以为“欠钱=活该被扣”,但法律从不支持“以暴制暴”,即使你确实逾期了,平台也应通过合法途径追偿,比如协商、起诉、申请强制执行等,而不是私自划款,否则,这就构成了对个人财产权的侵犯。
更可怕的是,有些平台根本不是正规持牌机构,而是打着“金融科技”幌子的非法放贷组织,他们利用技术手段,通过第三方支付渠道绕过银行风控,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取银行卡信息并实施划扣,这已经涉嫌违法,甚至可能触犯《刑法》中的盗窃罪或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
如果你遭遇了“网贷逾期被强行划扣银行卡”的情况,别慌,但也别忍气吞声。
✅ 给你的几点建议参考:
- 立即查账:登录银行APP或网银,查看交易明细,确认是谁发起的扣款,保留截图和凭证。
- 联系平台:要求对方提供扣款依据,尤其是代扣协议的签署记录,如果对方无法提供,说明扣款不合法。
- 投诉举报:向银保监会、人民银行、互联网金融协会等监管机构投诉,必要时可拨打12363金融消费者投诉热线。
- 报警处理:如果怀疑信息被盗用或遭遇非法扣款,立即报警,固定证据。
- 法律维权:保留所有证据,包括借款合同、沟通记录、扣款凭证等,必要时可委托律师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返还资金并赔偿损失。
📚 相关法条参考: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13条: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利受法律平等保护。
- 《民法典》第496条:格式条款提供方应采取合理方式提示对方注意免除或限制其责任的条款,否则该条款不成为合同内容。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9条: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
- 《电子签名法》第13条:电子签名需具备真实性、专有性、可控制性和不可篡改性,否则不具法律效力。
- 《刑法》第264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网贷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无知中被“收割”,很多人因为一时资金紧张借了网贷,结果逾期后不仅面临高额利息,还被莫名其妙划走存款,身心俱疲,但请记住:你欠的是钱,不是尊严,更不是全部财产的控制权,平台可以催收,但不能越界;你可以协商,但不必任人宰割。
面对“网贷逾期被强行划扣银行卡”,最有力的武器不是愤怒,而是法律,搞清楚自己签了什么、对方有没有授权、扣款是否合规,然后果断行动,别让一次逾期,变成一场财产保卫战。
合法的债务要还,但非法的“收割”必须反抗,你的每一分钱,都值得被尊重。
网贷逾期后银行卡突然被划扣?这到底是合法还是侵权?,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