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类商标是什么?很多人搞错了它的真正用途!
你有没有在注册商标时,看到过“第35类”这几个字?是不是一头雾水,心想:“我又不是开超市的,跟第35类有什么关系?”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揭开这个看似普通、实则暗藏玄机的“35类商标”的神秘面纱。
先说结论:35类商标,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它可能是你品牌最不该忽略的“隐形护盾”。
很多人以为,35类商标是给超市、广告公司、中介用的,确实,它涵盖广告、商业管理、市场营销、特许经营、在线零售平台服务等内容,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哪怕你只是卖一杯奶茶、做一款app、开一家小众手作店,35类商标依然至关重要。
举个例子:你开了家“花间集”手工香薰店,主营产品是香薰蜡烛,注册了第4类(蜡烛)、第3类(香料),觉得自己万事大吉,结果半年后,发现有人在电商平台用“花间集旗舰店”卖同类产品,虽然不是你授权的,但平台显示“官方旗舰店”,消费者根本分不清真假,你气得跳脚,却发现对方竟然注册了第35类商标,名字就叫“花间集”!
这时候你就傻眼了:你的产品注册了,品牌名却被别人拿去“管店”了。
这就是35类商标的威力——它不保护产品本身,而是保护“你用这个品牌去经营生意”的权利,换句话说,35类管的是“开店”“招商”“推广”“线上销售”这些商业行为,谁掌握了35类,谁就掌握了品牌在市场上的“经营入口”。
再比如,你开发了一款健身APP,叫“动起来”,注册了第9类(软件)、第41类(在线教育),但没注册35类,结果有人抢注了“动起来”在第35类,然后去各大应用商店投诉你侵权,理由是“你未经授权使用了他注册的商业服务商标”,虽然最后可能能维权,但过程耗时耗力,还可能影响用户信任。
35类商标,本质上是品牌的“商业运营通行证”,尤其是在电商平台、连锁加盟、O2O模式盛行的今天,它的重要性只增不减,很多大品牌,比如阿里巴巴、京东、美团,早就把35类牢牢攥在手里,不是没道理的。
更关键的是,35类商标一旦被他人抢注,后续想拿回来,难度极大,成本极高,商标异议、无效宣告、行政诉讼……一套流程下来,时间可能要一两年,钱要花十几万,还不一定赢。
建议参考:
如果你正在创业,或者已经拥有品牌,强烈建议在注册核心产品类别时,同步注册第35类商标,哪怕你现在不做线上销售、不搞加盟,也要提前布局,因为商标注册讲究“申请在先”,你不注册,别人就可能抢注。35类不是“可有可无”,而是“未雨绸缪”,特别是做电商品牌、连锁门店、IP孵化、内容变现的朋友,35类更是标配中的标配。
相关法条参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三条:
“经商标局核准注册的商标为注册商标,包括商品商标、服务商标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商标注册人享有商标专用权,受法律保护。”
《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基于尼斯分类第十一版)中,第35类主要包括:广告;商业经营;商业管理;办公事务,具体服务项目如:
- 3501群组:广告、广告宣传、市场营销等;
- 3502群组:特许经营的商业管理、商业管理咨询、线上线下零售服务等;
- 3503群组:替他人推销、为商品和服务的买卖双方提供在线市场等。
“为他人推销”和“在线市场服务”是近年来争议最多、也最核心的服务项目,直接关系到电商平台和品牌运营的合法性。
小编总结:
35类商标是什么?它不是卖东西的商标,而是“做生意”的商标,它不保护你的产品,但保护你用这个品牌去赚钱的权利,在品牌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忽视35类,等于把品牌的“经营权”拱手让人,别等被人抢注了才后悔,提前注册,才是对品牌最稳妥的保护,商标注册,不怕多,就怕漏——尤其是35类,千万别漏!
35类商标是什么?很多人搞错了它的真正用途!,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