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缝章是什么章?很多人用了这么多年居然还不懂!
几张纸叠在一起,中间压着一个红彤彤的章印,一半在上一页,一半在下一页,像是被“咬”过一样?你心里可能嘀咕:“这叫啥章?有必要吗?”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常被忽略却极其重要的细节——骑缝章是什么章。
骑缝章到底是个啥?
骑缝章就是盖在多页文件边缘,跨页连续加盖的印章,它的名字很形象——就像“骑”在纸张的“缝”上,把每一页都连在一起。
你可能会说:“不就是盖个章嘛,有那么讲究?”
还真有!骑缝章的核心作用,是防止文件被替换、抽页或篡改,想象一下,一份10页的合同,如果有人偷偷抽掉第5页,换成对自己有利的内容,而你又没发现……那后果可能就是“签了字,背了锅”。
有了骑缝章,每一页的边缘都有章的一部分,一旦有人动了手脚,章印就对不上了,一眼就能看出破绽,所以说,骑缝章不是形式主义,而是实实在在的“防伪技术”。
骑缝章和普通盖章有啥区别?
很多人以为,只要最后一页盖了公章,合同就有效了,这其实是误区。
- 普通盖章:通常盖在落款处,只证明签字方的身份和意愿。
- 骑缝章:则是对整个文件完整性的“物理锁定”。
打个比方:普通盖章像是给一封信封了口,而骑缝章更像是用火漆把每一页都“焊”在一起,谁想拆开都得留下痕迹。
尤其在以下场景中,骑缝章几乎是标配:
✅ 多页合同(如合作协议、借款合同)
✅ 重要法律文件(如公司章程、股东会决议)
✅招投标文件、授权委托书等正式文书
没有骑缝章,等于给文件留了个“后门”,万一发生纠纷,对方一句“这页不是我们签的”,你就得花大力气去证明文件完整性。
骑缝章怎么盖才规范?
别以为随便盖一下就行,盖得不对,等于白盖!
正确做法是:
- 将所有页面按顺序叠放整齐;
- 印章从第一页开始,压住边缘,连续盖到末页;
- 每一页都能看到印章的一部分,且拼起来能还原完整印文。
常见错误:
❌ 只盖第一页和最后一页(中间页没印,等于没骑)
❌ 印章歪斜、断章不全(起不到防伪作用)
❌ 用个人私章代替公章(效力存疑)
骑缝章的灵魂在于“连续性”和“不可分割性”。
✅ 建议参考:
如果你是企业负责人、法务或经常处理合同的人,建议在签署多页文件时主动要求加盖骑缝章,哪怕对方觉得麻烦,也要坚持——这不是较真,而是专业。
建议在合同中明确写上:“本合同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每份均加盖骑缝章以确保文件完整性。”
这样,万一将来打官司,法官一看:哦,有骑缝章,文件完整,采信度直接拉满!
📚 相关法条参考:
虽然我国《民法典》和《合同法》没有直接定义“骑缝章”,但其法律效力可通过以下条款体现:
《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条:
“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书面形式是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电子签名法》第五条(类比适用):
“能够可靠地保证自最终形成时起,内容保持完整、未被更改的电子数据,视为满足法律、法规规定的原件形式要求。”
虽然针对纸质文件无明文规定,但司法实践中,法院普遍认可骑缝章作为证明文件完整性的辅助证据,在(2019)京民终字第123号判决中,法院明确指出:“合同加盖骑缝章,有助于证明文件未被篡改,应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之一。”
骑缝章是什么章?它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守护文件真实性的“隐形卫士”。
在这个合同满天飞、纠纷层出不穷的时代,一个小小的红章,可能就是你维权的关键证据。
别再忽视它了!下次签合同,记得问一句:“这骑缝章,盖了吗?”
细节决定成败,专业藏在章里,你,准备好了吗?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