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到底是什么?很多人搞错了!
每天在噪音环境中工作,耳朵嗡嗡响;长时间对着电脑,颈椎酸痛得抬不起来;或者在化工厂上班,呼吸总觉得不顺畅?你可能会说:“哎,干这行就这样,忍忍就过去了。”可你有没有想过,这些看似“正常”的身体反应,可能已经悄悄跨进了职业病的门槛?
职业病是指什么?它不是你下班后熬夜追剧导致的黑眼圈,也不是偶尔加班带来的疲惫感。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长期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有毒有害气体、噪声、高温、振动等职业性有害因素,引发的、被国家列入法定名录的疾病。
注意,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职业活动”中产生,二是必须属于国家规定的法定职业病范畴,也就是说,不是所有工作中得的病都能叫职业病,你天天坐办公室得了胃炎,这算职业病吗?不一定,但如果是因为长期接触苯系物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那就极有可能被认定为职业病。
职业病的认定,不是靠“我觉得”,而是有一套严格的流程,得有职业暴露史——你得证明自己长期处于某种有害环境;临床表现要与职业危害因素相符;还得通过职业病诊断机构的专业鉴定,只有三者匹配,才能被正式“官宣”为职业病。
我国《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共列出了10大类132种职业病,包括尘肺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疾病、职业性肿瘤等等,在矿山、建材行业常见的矽肺病,就是尘肺病中最典型的一种;而在电子厂、印刷厂长期接触有机溶剂的工人,可能面临苯中毒或正己烷中毒的风险。
最让人揪心的是,很多职业病具有潜伏期长、不可逆的特点,等你察觉身体不适时,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更现实的问题是,不少劳动者因为怕丢工作、怕企业不认账,选择沉默忍耐,结果病情加重,维权也变得异常艰难。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如果真得了职业病,该怎么办?
建议参考:
如果你怀疑自己可能患有职业病,第一步不是硬扛,也不是盲目辞职,而是尽快保留证据,包括劳动合同、工作环境照片、体检报告、同事证言等,然后到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职业病诊断机构申请诊断,一旦确诊,就可以依法申请工伤认定,享受医疗救治、伤残补助、生活护理等工伤保险待遇。千万别因为害怕而放弃维权,你的健康,值得被认真对待。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二条:
“本法所称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四)患职业病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国卫疾控发〔2013〕48号):
明确规定了我国法定职业病的10大类132种具体病种,是诊断和认定职业病的重要依据。
小编总结:
职业病是指什么?它不是一句“干这行都这样”的无奈借口,而是一种被法律明确认定、需要被严肃对待的健康伤害,每一个在岗位上默默付出的劳动者,都不该用身体去换工资,了解职业病,不仅是保护自己的第一步,更是推动企业改善工作环境、落实防护责任的重要力量。你的健康,不该沉默;你的权益,值得发声。别等病来了才后悔,从现在起,学会识别风险,勇敢维护属于你的职业尊严。
职业病到底是什么?很多人搞错了!,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