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证是什么意思?一文彻底搞懂这个法律术语背后的真相
你有没有在看法律文书、听庭审直播,或者跟律师朋友聊天时,突然冒出一个词——“他证”?
“他证是什么意思”?这个词听起来有点专业,甚至有点陌生,但其实它在我们的法律实践中非常常见,尤其在民事诉讼、证据规则中,“他证”这个概念直接关系到案件事实能否被法院采信,咱们就来掰开揉碎,把“他证”讲个明白。
“他证”到底是什么意思?
“他证”指的是“由他人提供的证据”,也就是不是当事人自己直接提供的,而是来自第三方的证明材料,这个词虽然没有在《民事诉讼法》中直接定义,但在司法实践中,它常被用来与“自证”相对。
举个例子你就懂了:
张三说李四欠他10万块钱,如果张三拿出自己手机里的聊天记录、银行转账截图,这就是“自证”,但如果张三请来了王五作证,说“我亲眼看见李四向张三借钱”,那王五的证言就属于“他证”。
“他证”的核心特征是:来源第三方、独立于当事人陈述、具有佐证功能。
“他证”为什么重要?
在打官司的时候,光靠一方当事人自己说,往往很难让法官采信,毕竟,“空口无凭”嘛,这时候,“他证”就成了打破僵局的关键武器。
- 目击证人的证言;
- 第三方机构出具的鉴定报告(如笔迹鉴定、伤情鉴定);
- 公证处的公证书;
- 通信运营商提供的通话记录;
- 银行出具的资金流水。
这些都不是当事人自己能“编”出来的,它们来自中立或权威的第三方,因此证明力通常高于当事人自述。
更关键的是,在很多案件中,没有“他证”,案子可能直接败诉,比如在合同纠纷中,如果你只有口头约定,没有任何书面材料,也没有证人、录音、转账记录等“他证”支持,法院很难认定合同成立。
“他证”≠绝对可信,也要看“质证”
别以为只要是“他证”就一定靠谱,法律讲究的是“证据链”和“质证程序”。
再权威的“他证”,也必须经过法庭质证,才能作为定案依据。
什么意思?
比如李四请来一个“专家”说张三的签名是伪造的,这属于“他证”,但张三可以申请重新鉴定,或者质疑这个专家的资质、鉴定程序是否合法。只有经过双方辩论、法院审查后确认真实合法的“他证”,才能被采信。
这也是为什么律师常说:“证据不在于多,而在于有效。”
一个高质量的“他证”,胜过十个自说自话的陈述。
如何收集和运用“他证”?
如果你正在打官司,或者预感到将来可能有纠纷,提前布局“他证”至关重要。
✅ 实用建议:
- 谈生意、借钱、合作时,尽量让第三方见证,比如请朋友在场、录音录像;
- 重要文件尽量公证;
- 保留与第三方平台的交互记录(微信、支付宝、快递单等);
- 关键时刻,请专业机构出具报告(如房屋评估、医疗鉴定)。
“他证”不是等到开庭才去想的东西,而是从纠纷发生前就要有意识地积累。
建议参考:普通人如何避免“证据孤岛”?
很多人败诉,不是因为理亏,而是因为“说不清”。
建议大家养成“留痕思维”:
重要的事,不仅要自己知道,还要让“别人也能证明”。
比如微信借钱,不仅要转账,最好加一句“这是你借我的10万,下月还”,再让共同朋友知情。
这样一旦出问题,你的“他证”就有了着落。
相关法条参考: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
证据包括:(一)当事人的陈述;(二)书证;(三)物证;(四)视听资料;(五)电子数据;(六)证人证言;(七)鉴定意见;(八)勘验笔录。
以上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九十条:
无法与原件核对的复印件、复制品,或者无正当理由未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 这两条法条明确告诉我们:单一证据,尤其是缺乏“他证”支持的,证明力有限。
“他证是什么意思”?现在你应该清楚了——它不是什么高深术语,而是你在法律战场上最可靠的“盟友”。
无论是借钱、签合同,还是处理家庭纠纷,别只靠自己说,要学会用“他证”为自己说话。
法律不相信眼泪,也不轻信口头承诺,它只认扎实的证据链。
从今天起,做一个有证据意识的人,让“他证”为你保驾护航。
你不需要懂全部法律,但一定要懂关键证据。
因为真相,往往藏在别人说的那句话、那份文件、那段录音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