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是被骗了?到底什么情况属于诈骗?
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说你中了大奖,只要交一笔“手续费”就能领钱?或者有人加你微信,说投资理财稳赚不赔,结果你转了钱,人就消失了?又或者你在网上买了东西,付了款却迟迟收不到货,卖家也联系不上……这个时候,你心里肯定会打个问号:这到底算不算诈骗?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什么情况属于诈骗,搞清楚这一点,不仅能帮你识别风险,关键时刻还能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诈骗的本质:以“骗”谋“财”
诈骗,说白了,用谎言换你的钱”,它不是简单的“说话不实”,而是有明确目的——非法占有他人财物,行为人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让你在错误认知下“自愿”交出钱财。
举个例子:
小王收到一条短信:“您账户异常,需立即验证,点击链接操作。”他点进去,输入银行卡号和密码,结果卡里的钱被转走了。
这个过程里,对方冒充银行,虚构了“账户异常”的事实,诱导小王提供信息,这就是典型的诈骗。
哪些行为算诈骗?看这几点!
判断是否构成诈骗,不能光看“我吃亏了”,得看行为是否符合法律定义,以下是几种常见且明确属于诈骗的情形:
冒充身份骗钱
比如冒充公检法人员说你涉嫌犯罪,要求转账“保证金”;或冒充亲友借钱救急。只要身份是假的,目的为骗钱,基本都算诈骗。虚构投资项目
“高回报、零风险”的理财、区块链、虚拟币项目,承诺“稳赚不赔”,结果卷款跑路。这种用虚假项目诱骗投资的行为,属于典型的诈骗。网络购物诈骗
在社交平台或小网站卖货,收钱不发货,拉黑买家,尤其是二手交易、代购类骗局,屡见不鲜。情感诈骗(杀猪盘)
通过社交软件建立恋爱关系,取得信任后诱导投资或借钱。先谈感情,后要钱,往往是“杀猪盘”的套路。中奖诈骗
“恭喜您中奖500万,只需支付税费即可领取”——天上不会掉馅饼,凡是让你先交钱的“中奖”,99%是诈骗。退款诈骗
冒充电商客服,称“商品质量问题可退款”,诱导你提供验证码或点击钓鱼链接。正规平台不会通过私人渠道索要验证码。
不是所有“被骗”都叫法律意义上的“诈骗”
这里要特别提醒:生活中我们常说的“被骗”,不一定等于刑法上的“诈骗罪”。
- 朋友借钱不还,属于民事纠纷,不一定是诈骗;
- 商家虚假宣传,可能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但若没有非法占有目的,不一定构成诈骗;
- 投资亏损,如果对方没有虚构项目或隐瞒关键信息,只是判断失误,也不一定是诈骗。
关键在于:对方是否有“非法占有目的”?是否用了“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段?
如果只是合同违约、感情纠纷或投资风险,那更适合通过民事途径解决,而不是直接报警抓人。
遇到疑似诈骗,该怎么办?
第一步:保留证据
聊天记录、转账截图、电话录音、网址链接……一切能证明对方行为的材料都要保存。
第二步:立即报警
拨打110或到当地派出所报案,提供详细信息。越早报警,追回损失的可能性越大。
第三步:联系银行或平台
如果是银行卡转账,立即联系银行尝试止付;如果是通过微信、支付宝,可申请风险预警或冻结对方账户。
第四步:提高警惕,防止二次受骗
有些骗子会冒充“反诈中心”或“黑客”,说能帮你追回钱,但要先交“服务费”——这又是新骗局!
建议参考:如何避免落入诈骗陷阱?
- 不轻信陌生来电和信息,尤其是涉及钱的;
- 不点不明链接,不扫陌生二维码;
- 验证码=密码,绝不告诉任何人;
- 投资理财找正规渠道,不贪高回报;
- 涉及转账,多问一句“为什么”,多核实身份;
- 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预警功能。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明确了诈骗“数额较大”一般为3000元以上,“数额巨大”为3万元以上,“数额特别巨大”为50万元以上,各地可根据经济情况适当调整。
什么情况属于诈骗?核心就两点:一是“骗”——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二是“图财”——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不是所有让你吃亏的行为都是诈骗,但只要是“用谎言拿你钱”,就极有可能触碰法律红线。
保持清醒、守住底线、及时报警,是应对诈骗最有效的三招。
你不怕被骗,就怕你不信自己会被骗,提高警惕,别让一时疏忽,换来长久后悔。
保护好自己的钱包,从认清“什么是诈骗”开始。
我是不是被骗了?——到底什么情况属于诈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