赃物是什么意思?很多人以为只是偷来的东西,其实远不止如此!
你有没有在新闻里听过“警方追回赃物”“涉案赃物已移交”这类说法?或者在影视剧里看到警察从嫌疑人家里搜出一堆金条、名表,然后说:“这些都是赃物。”可你有没有认真想过——赃物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只要是偷来的东西就算赃物?捡到的算不算?买来的呢?
咱们就来好好唠唠这个听起来简单、其实门道不少的法律概念。
赃物是什么意思?别被字面骗了!
先说结论:赃物,并不只是“偷来的东西”那么简单,它在法律上有一套严谨的定义。赃物是指通过违法犯罪行为获取的财物,比如盗窃、抢劫、诈骗、贪污、受贿、敲诈勒索等非法手段得来的钱或物。
举个例子:
- 小王偷了邻居的电动车去卖,这辆电动车就是赃物;
- 某领导收了商人送的名表,这表虽然没偷没抢,但因为是受贿所得,也属于赃物;
- 老李在网上被骗走了5万元,骗子手里的这笔钱,就是诈骗案中的赃款。
关键点来了:赃物的核心不在于“东西本身”,而在于“获取方式是否违法”,哪怕东西是全新的、发票齐全,只要来源非法,它就是赃物。
赃物≠违法物品,别搞混了!
有人可能会问:那毒品、枪支算不算赃物?答案是:不算,这类属于“违禁品”,和赃物是两个概念。
- 赃物:原本是合法财物,只是通过非法手段得来;
- 违禁品:本身就是法律禁止持有或交易的东西,比如毒品、假币、管制刀具。
小张从黑市买的枪,这枪是违禁品,不是赃物;但如果他用这把枪抢了别人的钱包,那钱包和里面的钱,就成了赃物。
买了赃物怎么办?善意取得能免责吗?
这是很多人最关心的问题:我不知情,花钱买了赃物,会不会坐牢?
法律上有个概念叫“善意取得”,简单说,如果你在正规渠道、合理价格、不知情的情况下买了赃物,有可能被认定为善意第三人,不用坐牢,但东西大概率要还回去。
你在二手平台花了市场价买了块名表,卖家证件齐全、交易流程正规,结果后来警察找上门说这是偷来的——只要你能证明自己不知情,一般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但手表得归还失主。
但!如果你是明显低价收购,比如2000块买了块市价5万的劳力士,那司法机关很可能认定你“应当知情”,这就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那就不是“冤大头”那么简单了,可能要吃官司。
赃物追缴:不是“谁占着归谁”,法律有话说
很多人觉得“东西在我手里就是我的”,但在赃物问题上,“占有不等于拥有”。
根据法律规定,赃物必须依法追缴、退还被害人,哪怕经过多次转手,只要能查到源头,原主就有权追回,这也是为什么警方破案后总说“全力追赃挽损”——对受害人来说,拿回损失比抓到人还重要。
特别提醒:窝藏、转移、代卖赃物,哪怕没参与原始犯罪,也可能构成犯罪!
建议参考:如何避免卷入赃物纠纷?
- 大额交易务必留凭证:买二手车、名表、珠宝等贵重物品,一定要索要发票、交易记录、卖家身份信息;
- 警惕“低价陷阱”:明显低于市场价的“好货”,十有八九有问题;
- 正规平台交易:尽量选择有担保机制的平台,避免私下现金交易;
- 发现可疑及时举报:如果你怀疑某物品来路不正,别贪小便宜,赶紧报警或咨询律师。
天上不会掉馅饼,便宜背后往往是法律的坑。
相关法条参考(节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四条:
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
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民法典》第三百一十二条:
所有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有权追回遗失物,该遗失物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的,权利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或者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二年内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
“赃物是什么意思”?它不只是“偷来的东西”,而是所有通过违法犯罪手段获取的财物,无论是直接作案,还是无意中买了赃物,都可能牵涉法律责任。
关键在于:来源是否合法,主观是否知情。
在这个法治越来越严的时代,咱们不仅要守法,还得懂法,别让一时的侥幸,换来一辈子的后悔。
下次再听说“赃物”这个词,别只当个热闹看,它可能离你比想象中更近。
——知法,才能避坑;懂法,才能安心。
赃物是什么意思?——很多人以为只是偷来的东西,其实远不止如此!,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