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点不送到底啥意思?点外卖时你被坑过吗?
晚上饿得前胸贴后背,打开外卖APP点了杯奶茶,心想“就一杯也送吧”,结果系统弹出一句冷冰冰的提示——“单点不送”,你瞬间懵了:这四个字到底啥意思?商家还能这么玩?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把“单点不送”这事儿掰扯清楚,作为一名执业多年的律师,我每天接到不少消费者咨询,单点不送”引发的纠纷,居然占了不小比例,很多人以为这只是平台的小规则,其实背后牵扯的是消费者权益、合同约定、平台责任等多个法律层面的问题。

“单点不送”到底是什么?
“单点不送”就是商家或平台规定,单个商品订单不提供配送服务,比如你只点了一瓶水、一杯咖啡,哪怕满200元配送费全免,只要它是“单件”,就不送。
这听起来有点离谱,对吧?但现实中,很多奶茶店、便利店、小吃摊都会设置这种规则,他们给出的理由通常是:配送成本高、跑一趟不划算、骑手不愿意接单。
可问题是,这些理由能成为拒绝履约的合法依据吗?
商家说“单点不送”,就能不送吗?
关键看规则有没有提前告知。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和第二十六条,消费者享有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也就是说,商家如果设置了“单点不送”的门槛,必须在下单前显著提示,比如在商品页面标注“本店不支持单品配送”或“需满2件起送”。
但如果商家没说,你下单付款后才告诉你“不送”,这就涉嫌违约了,你已经完成了要约(下单支付),商家单方面拒绝履约,属于违约行为,你有权要求继续配送或退款,甚至索赔因此产生的额外损失。
我曾代理过一个案子:一位宝妈深夜给发烧的孩子点了一支退烧贴,商家接单后却以“单点不送”为由取消订单,最后我们通过平台投诉+法律函警告,成功让商家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不是所有规则都能凌驾于人情与法律之上。
平台有没有责任?
很多人以为外卖平台只是个“中介”,其实不然,在法律上,平台往往被视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对商家行为有审核和管理义务。
如果平台允许商家设置“隐形门槛”,比如不明确标注起送规则,导致消费者误下单,平台也难辞其咎,根据《电子商务法》第三十二条,平台应当建立健全交易规则,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下次遇到“单点不送”被拒,别只找商家,平台客服也得问责。
如何避免被“单点不送”坑?
- 下单前多看一眼:注意商品页是否有“起送价”“最少2件起送”等提示;
- 截图留证:如果页面没写,但事后说不送,记得保存订单截图和沟通记录;
- 果断投诉:通过平台投诉通道维权,必要时可拨打12315或向市场监管部门反映;
- 别轻易妥协:你的每一次沉默,都在助长不合理的规则蔓延。
建议参考:
如果你是消费者,遇到“单点不送”但页面无提示的情况,坚决维权,可以先通过平台申请“客服介入”,要求配送或退款;若平台推诿,保留证据向消费者协会或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小额纠纷也能主张权利,别让商家觉得你“好欺负”。
如果你是商家,建议明确标注配送规则,避免因信息不透明引发投诉甚至法律风险。合规经营,才是长久之道。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
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六条:
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电子商务法》第三十二条:
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平台服务协议和交易规则,明确进入和退出平台、商品和服务质量保障、消费者权益保护、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单点不送”不是商家随口一说就能成立的免责金牌。规则可以有,但必须透明;门槛可以设,但不能埋坑,作为消费者,我们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也要推动平台和商家建立更合理、更人性化的服务机制。
别让一杯奶茶,寒了人心。
你每一次较真,都在为更好的消费环境投票。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