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和借呗逾期是一回事吗?很多人搞混了,真相其实是这样…
某天突然收到一条催收短信,说你某平台的借款已经逾期,再不还就要上征信了,你一头雾水,心想“我借呗不是还了吗?怎么又说我欠钱?”于是你开始怀疑:网贷和借呗逾期,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这个问题,不整那些晦涩难懂的法律术语,就用大白话,把这件事讲透。
借呗是网贷,但网贷≠借呗
咱们得搞明白一个基本概念:借呗,其实是网贷的一种,但它只是“网贷大家族”里的一个成员。
就像“苹果”是“水果”的一种,但你不能说“水果”就等于“苹果”,同样,借呗是蚂蚁集团旗下的信贷产品,属于网络小额贷款,是典型的网贷形式,但市面上还有成百上千种网贷平台——比如京东金条、度小满、360借条、分期乐,甚至一些不知名的小贷APP,它们也都属于“网贷”范畴。
当你听到“网贷逾期”这个词时,它是一个泛指;而“借呗逾期”是特指你在支付宝借呗这个产品上没按时还款。
重点来了:你在借呗逾期,属于网贷逾期;但你在其他平台逾期,不等于借呗逾期。这两者可能同时发生,也可能完全独立。
逾期后果一样严重吗?
很多人以为:“反正都是借钱,逾期影响差不多吧?”错!虽然借呗和其他网贷都属于网络借贷,但它们的风控体系、上征信情况、催收方式,差异可不小。
是否上征信?
- 借呗:绝大多数情况下会上征信,特别是“信用贷”类型,一旦逾期,央行征信报告上就会留下记录,影响你以后办房贷、车贷、信用卡。
- 其他网贷:情况复杂,正规持牌机构(如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的网贷会上征信;但一些小平台或助贷机构,可能不上征信,而是走“大数据风控”或“内部黑名单”。
但注意:不上征信≠没影响!很多平台会把你的逾期记录上传到百行征信、芝麻信用,甚至共享给其他金融机构,间接影响你的信用评分。
催收方式有区别吗?
- 借呗:相对规范,前期多为短信、电话提醒,后期可能委托第三方催收。
- 某些网贷平台:催收手段可能更激进,比如频繁电话轰炸、联系亲友、甚至发送威胁性短信(这涉嫌违法)。
罚息和违约金怎么算?
- 借呗:利率和罚息透明,一般按日计息,逾期后会产生罚息+违约金。
- 其他网贷:有些平台存在“砍头息”“高利贷”嫌疑,年化利率远超法律保护上限(36%),这种属于违法,可以依法维权。
为什么有人会混淆“网贷逾期”和“借呗逾期”?
原因有三:
- 信息混乱:很多人同时在多个平台借款,记不清哪一笔逾期了,看到“网贷逾期”就以为是借呗。
- 催收话术误导:有些催收人员会说“你在多个平台逾期”,制造恐慌,逼你尽快还款。
- 征信报告统称“网络贷款”:征信报告上不会写“借呗”,而是显示“某某小贷公司”或“网络消费贷款”,普通人看不懂,容易误判。
关键是要学会查清楚:到底是谁在催你?到底哪一笔逾期了?
建议参考:逾期了怎么办?
如果你担心自己有逾期,建议按以下步骤处理:
- 打开支付宝,查借呗账单:确认是否真的逾期。
- 查央行征信报告:通过“征信中心官网”或“云闪付”免费查询,看是否有不良记录。
- 区分平台:列出你所有借款平台,逐个核对还款状态。
- 优先处理上征信的逾期:尤其是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借呗这类,影响最大。
- 保留证据:如果遇到暴力催收,录音、截图,必要时报警或向银保监会投诉。
- 协商还款:主动联系平台,说明困难,争取延期或分期。
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逃避,越早面对,损失越小。
相关法条参考:
《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
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四倍的除外。《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针对暴力催收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
明确禁止催收过程中出现恐吓、辱骂、骚扰无关人员等行为。
网贷与借呗逾期一样吗?答案是:有关联,但不等同。
借呗是网贷的一种,但网贷涵盖范围更广,逾期的影响取决于平台是否上征信、是否合规、催收是否合法。不能因为借呗逾期了,就以为所有网贷都爆了;也不能因为某个小贷逾期,就觉得无所谓。
信用是现代社会的“第二张身份证”,一次逾期,可能影响五年。借钱前想清楚,还不上时别逃避,搞清每一笔债务的来龙去脉,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如果你正在面临逾期困扰,别慌,也别躲。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看清问题本身。搞清楚“谁在催你、为什么催、后果多严重”,然后一步步去化解,总比被焦虑压垮强。
你不是一个人在面对,理性应对,未来依然可期。
网贷和借呗逾期是一回事吗?很多人搞混了,真相其实是这样…,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