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警和辅警有什么区别?很多人搞混了,真相原来是这样!
你有没有在街头看到身穿制服、协助交警指挥交通或在派出所帮忙登记信息的工作人员?他们有的叫“协警”,有的叫“辅警”,名字听起来差不多,工作也似乎差不多,但你知道吗?这俩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别急,今天我就用大白话,带你把“协警”和“辅警”彻底分清楚。
先说结论:辅警是经过正规招录、有明确编制和管理规范的辅助警务人员,而协警更多是临时性、辅助性的社会志愿者或劳务派遣人员,听起来有点绕?别急,咱们一个一个拆开讲。
“辅警”是谁?有编制吗?待遇咋样?
“辅警”全称是“警务辅助人员”,这是近年来公安系统规范化管理的产物。辅警是通过政府统一招聘、签订劳动合同、有固定工资、接受公安部门直接管理的编外人员。
他们虽然没有“正式警察”的执法权,但在民警带领下可以从事巡逻、治安防控、信息采集、交通协管等辅助性工作,有些地方的辅警甚至能参与110接处警、视频监控巡查,工作强度和责任一点不比协警小。
更重要的是,辅警的身份受《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条例》(部分地方已出台地方性法规)保护,享有社保、培训、晋升通道,部分地区还设立了“辅警等级制度”,干得好还能评“一级辅警”“高级勤务辅警”等等,职业发展路径越来越清晰。
“协警”又是什么角色?和辅警一样吗?
“协警”这个词,其实更像一个“历史遗留称呼”,在过去,很多地方为了缓解警力不足,临时招募一些社会人员协助警察工作,这些人就被统称为“协警”。
协警往往没有经过统一招录,工资低、待遇差,多由街道、社区或派出所自行聘用,甚至有些是志愿者性质,属于“临时工”范畴,他们的工作内容可能和辅警差不多,比如站岗、劝导、登记信息,但身份上没有保障,随时可能被辞退,也没有系统的培训和晋升机制。
最关键的是:协警不等于辅警,协警没有法律上的统一定义,也不受专门法规保护,很多地方已经逐步取消“协警”这一称呼,统一纳入“辅警”管理体系。
关键区别总结:三句话讲明白
- 身份不同:辅警是正规招录的合同制人员,协警多为临时聘用或志愿者;
- 管理不同:辅警有统一标准、培训和考核,协警管理松散,缺乏规范;
- 待遇与发展不同:辅警有社保、工资稳定、可晋升,协警往往待遇低、无保障。
举个例子:你去派出所办事,看到一个穿制服、佩戴“辅警”肩章、用警务终端登记信息的人,那是辅警;而如果是一个穿着类似制服但没编号、由社区安排来帮忙的大叔,那很可能是“协警”或志愿者。
给公众和求职者的建议参考
如果你是普通市民,遇到穿制服的非正式警察,一定要注意区分他们是否有执法权。无论是辅警还是协警,都无权单独执法、传唤、搜查或使用警械,他们必须在民警带领下开展工作。
如果你是想从事警务辅助工作的年轻人,建议优先报考正规的“辅警”岗位,关注各地人社局或公安局官网发布的招聘公告,选择有编制、有社保、管理规范的岗位,避免掉进“协警”这类模糊不清的临时用工陷阱。
也要理性看待这份职业——辅警虽不是警察,但也是公安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责任重大,不容轻视。
相关法条参考(依据现行法规整理)
《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
明确辅警的职责、权利、义务、招聘程序和保障机制,强调“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6〕13号)
要求各地规范辅警招聘、培训、考核、保障,推动辅警队伍职业化、规范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辅警与公安机关或第三方人力资源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受劳动法保护。地方性法规(如《浙江省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条例》《江苏省警务辅助人员管理条例》等)
多地已出台地方条例,明确辅警的法律地位、薪酬标准和职业发展路径。
协警和辅警,一字之差,天壤之别,辅警是新时代公安改革下的规范化产物,代表着职业化、制度化的发展方向;而协警更多是过去“临时补位”的产物,正在逐步被整合或淘汰。
搞清这两者的区别,不仅是对职业的尊重,更是对法律常识的掌握,下次你在街头看到“穿制服的人”,不妨多看一眼肩章或胸牌——那上面写着“辅警”,才是真正的“编外守护者”。
别再傻傻分不清了,现在你已经是半个“内行”了!转发给身边的朋友,让更多人明白:每一份付出都值得被正名,每一个身份都该被清晰定义。
协警和辅警有什么区别?很多人搞混了,真相原来是这样!,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