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搜索,真的只是查个真相那么简单吗?
在网上看到一条新闻,说某人做了件特别过分的事,然后评论区瞬间炸了,有人贴出这人的照片、住址、工作单位,甚至连他家人的信息都被扒了个底朝天?这种现象,我们通常叫它——人肉搜索。
听起来好像挺“正义”的,好像大家是在替天行道,让坏人无处藏身,可问题是,当“正义”变成一场全民围猎,谁来为边界负责?
什么是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就是通过互联网手段,集合大量网民的力量,对某个特定个体进行信息挖掘和公开曝光,这些信息往往包括姓名、身份证号、住址、电话、工作单位、社交账号,甚至家庭成员的隐私,它不像正规调查,没有法律授权,也不受程序约束,靠的是“群众的力量”和“键盘的暴力”。
最初,人肉搜索确实曾被用于揭露不良行为,比如曝光不文明游客、追踪网络诈骗者,甚至协助警方破案,但随着时间推移,它的“双刃剑”属性越来越明显。一旦失控,它就从“伸张正义”滑向了“网络暴力”的深渊。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普通人,因为一次口角、一段误会,甚至只是被人恶意P图,就被成千上万人围攻,个人信息被挂在网上疯传,家人被骚扰,工作受影响,甚至精神崩溃?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真实发生过无数次的悲剧。
更可怕的是,人肉搜索往往伴随着情绪化传播,人们在愤怒或猎奇心理的驱使下,根本不去核实信息真伪,看到什么就转发什么,结果就是,一个未经证实的指控,可能毁掉一个人的一生。
人肉搜索本质上是一种对隐私权的严重侵犯,我国《民法典》明确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你有没有权利查别人?没有,你有没有权利把别人的信息公之于众?更没有,可现实中,很多人觉得“他做了坏事,活该被扒”,却忘了——法律程序才是裁决对错的唯一标准,而不是网友投票。
还有一点很多人忽略:人肉搜索常常“误伤无辜”,曾经有案例,有人因为同名同姓被误认为是“老赖”,结果被全网辱骂,孩子在学校被孤立,最后不得不报警澄清,你说,这公平吗?
人肉搜索从来不是“正义的捷径”,而是法治社会的倒退,它用一种违法的方式去“惩罚”可能违法的行为,结果只会制造更多混乱和伤害。
建议参考:
如果你在网上看到某件事让你愤怒,先别急着转发和参与人肉,问问自己:信息来源可靠吗?有没有官方通报?当事人是否有申辩的机会?真正的正义,是让法律来审判,而不是让舆论来定罪,你可以举报不当行为,可以支持合法调查,但请守住底线——不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不参与对他人隐私的侵犯,做一个有温度、有底线的网民,比做一个“正义的键盘侠”更重要。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
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个人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住址、电话号码等,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网络安全法》第四十四条:
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
小编总结:
人肉搜索,披着“正义”的外衣,行的却是侵犯人权之实,它看似快意恩仇,实则充满风险与不公,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的是理性、克制和对法律的敬畏。真正的文明,不是看我们能扒出多少秘密,而是看我们是否愿意给每个人留一条体面的退路,下一次,当你想点下转发键时,不妨多问一句:我这样做,是在维护正义,还是在成为暴力的一部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