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劳务派遣?听起来像中介,其实没那么简单!
明明每天在一家公司上班,打卡、开会、写报告一样不落,可发工资的却是另一家公司,签合同的也是另一家?这时候你可能会一头雾水:我到底是谁的员工?
别急,这很可能就是“劳务派遣”在起作用。
那什么是劳务派遣呢?你给A公司干活,却是B公司的员工”,听起来有点绕,但其实它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用工形式,劳务派遣涉及三方:派遣单位(也就是你签劳动合同的公司)、用工单位(你实际干活的地方)和你——被派遣的劳动者。
举个例子:小李和某人力资源公司(派遣单位)签了劳动合同,这家公司把他“派”到一家大型电商平台(用工单位)做客服,小李每天在电商公司上班,接受他们的管理,但工资是人力资源公司发的,社保也是他们交的,这种关系,就是典型的劳务派遣。
为什么企业要用劳务派遣?
对企业而言,劳务派遣的好处不少,比如在业务旺季临时增加人手,用派遣员工可以避免长期用工带来的解雇成本;又比如一些辅助性岗位,如保洁、安保、前台等,通过派遣方式可以更灵活地管理人力成本。这是一种“弹性用工”的选择。
但对劳动者呢?好处和风险并存。
好处是:门槛相对较低,容易入职,尤其适合刚毕业或想进入大公司但缺乏经验的人,很多大企业虽然不直接招你,但愿意接受派遣员工,等于给你一个“敲门砖”。
可风险也不小。同工不同酬的问题——你和正式员工干一样的活,但工资、福利却差一截;再比如,职业发展受限,晋升、培训机会少,甚至随时可能被“退回”派遣公司,面临失业风险。
更关键的是,一旦发生劳动纠纷,责任主体容易模糊,你该找谁?是天天管你的用工单位,还是签合同的派遣公司?这时候,合同约定和证据留存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劳务派遣合法吗?当然合法,但有严格限制。
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和《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劳务派遣只能用于临时性、辅助性或替代性岗位,员工请假三个月,临时找人顶替,这是“替代性”;财务部的打字员、档案管理员,属于“辅助性”;而“临时性”则指岗位存续时间不超过6个月。
更重要的是,派遣员工享有与用工单位正式员工“同工同酬”的权利,这意味着,只要岗位、工作内容、绩效相同,你就应该拿到差不多的工资和福利,不能因为“你是派遣的”就被区别对待。
建议参考:
如果你正在考虑接受劳务派遣岗位,一定要看清合同细节:和哪家公司签合同?工资谁发?社保怎么交?用工单位是谁?岗位性质是否符合“三性”要求?保留好工作记录、考勤、沟通记录等证据,以防日后维权困难。不要轻信口头承诺,一切以书面合同为准,如果发现被滥用派遣制度,比如在核心岗位长期使用派遣工,或存在严重同工不同酬,完全可以依法维权。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五十八条:
“劳务派遣单位是本法所称用人单位,应当履行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义务……被派遣劳动者在无工作期间,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向其按月支付报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三条:
“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用工单位应当按照同工同酬原则,对被派遣劳动者与本单位同类岗位的劳动者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第三条:
“用工单位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使用被派遣劳动者,前款规定的临时性工作岗位是指存续时间不超过六个月的岗位;辅助性工作岗位是指为主营业务岗位提供服务的非主营业务岗位……”
小编总结:
劳务派遣不是“坑”,但也不是“捷径”,它是一种合法且常见的用工形式,关键在于你是否清楚自己的权利与风险。搞懂“什么是劳务派遣”,不只是为了避坑,更是为了在职场中掌握主动权,无论你是正在求职,还是已经在岗,合同是你的护身符,法律是你的后盾,别因为“我是派遣的”就自我矮化,你的价值,不该被一张合同定义。
什么是劳务派遣?听起来像中介,其实没那么简单!,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