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是什么意思?别急,听我慢慢给你讲清楚!
你有没有在合同里、法律条文里,甚至微信聊天记录中看到过一个字——“示”?
“甲方示:合同即日生效。”
或者在法院判决书上看到:“被告未示异议。”
这时候你心里是不是打了个问号:“示是什么意思”?这字看着简单,怎么放在这里就让人一头雾水了?
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个看似不起眼,实则暗藏玄机的“示”字。
“示”到底是什么意思?
先从字源说起。“示”本义是“展示、表明、表达”,在古汉语中,它常用于表示“告知”“声明”或“表示某种态度”。
说文解字》里说:“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意思是上天通过现象来“示”人吉凶,引申为“展示、告知”。
到了现代法律语境中,“示”虽然不是独立使用的高频词,但它常常作为动词,表示“明确表达某种立场、态度或行为”。
举个通俗的例子:
- “乙方示同意” = 乙方明确表示同意
- “未示反对” =没有明确表示反对
注意,这里的关键是“明示”——即用语言、文字、行为等方式清楚地表达出来。
法律上特别讲究“明示”与“默示”的区别。
比如你签合同,口头说“我同意”,是“示”;但如果只是沉默,法律上可能就不算“示同意”,而是“默示”,甚至可能被视为不同意。
“示”在法律场景中的实际应用
我们来看几个真实场景:
合同签署中的“示”
合同里常写:“甲方应在收到通知后三日内示复。”
这里的“示复”明确回复”的意思,如果你三天没回,哪怕心里觉得没问题,法律上也可能视为“未示同意”,从而影响合同效力。诉讼中的“示异议”
法庭上法官问:“被告对原告证据是否有异议?”
被告如果说“我没意见”,这就是“示无异议”;如果沉默,法官可能记录为“未示异议”,但这不等于默认接受,法律上仍有争议空间。行政通知中的“示知”
政府发通知:“请于5日内示知是否参加听证。”
这里的“示知”明确告知”,你不回复,可能就失去参与权利。
“示”在法律语境中,核心是“主动、明确地表达”。
它不是随口一说,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
一句话总结:示 = 明示 = 用可证明的方式表达立场。
为什么“示”这么重要?
因为法律讲究“证据”和“程序”。
你说你“心里同意”,但没“示”出来,那在法庭上就是“空口无凭”。
法律不看“心想”,只看“行动”。
举个例子:
你朋友借你钱,你说“行,我同意”,但没发微信、没写借条、没录音。
后来他不还,你去法院告他,法官问:“你当时怎么表示同意的?”
你说“我心里同意了”。
法官只能摇头:“心里同意不算数,你得有‘示’。”
凡是涉及权利义务的事,一定要“示”出来——
发个微信、签个字、录个音,都是“示”的方式。
给你的实用建议参考
在签合同、谈合作时,别怕“啰嗦”。
对方说“我同意”,你要问:“能发个消息‘示同意’吗?”
一个“我同意”的微信,胜过十句口头承诺。遇到法律通知,一定要“示回应”。
比如拆迁通知、法院传票、公司调岗通知……
即使你打算接受,也最好写一句:“本人已阅,无异议。”
这是保护自己的“法律痕迹”。别把“沉默”当“同意”。
很多人以为不反对就是默认,但在法律上,沉默 ≠ 示同意。
尤其在重大事项上,一定要主动“示”出态度。
相关法条参考(精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条:
行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
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或者符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时,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解读:你看,法律明确区分“明示”(即“示”)和“默示”,沉默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算数。
《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解读:你说你“示过同意”,那就要拿出证据——聊天记录、签字文件、录音等。
《合同法》第十条(现为民法典合同编):
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解读:某些情况下,“示”必须用书面形式,口头说“我同意”也不行。
“示是什么意思”?
它不是简单的“显示”,而是法律上“明确表达意思表示”的专业用语。
它代表一种可追溯、可证明的法律行为。
在日常生活和法律事务中,“示”是你权利的起点,也是你责任的依据。
下次再看到“示同意”“示复”“示知”这些词,别懵。
“示”= 明确表达 = 留下证据 = 保护自己。
一字千金,不可轻视。
你,学会“示”了吗?
示是什么意思?别急,听我慢慢给你讲清楚!,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