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15天就上征信?别慌,先搞清楚这几点再说!
某天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提示你某笔网贷还款已逾期,心里“咯噔”一下——完了,是不是征信要花掉了?尤其是当逾期时间刚到15天的时候,很多人就开始焦虑:网贷逾期15天上征信嘛?会不会影响我以后买房、买车、办信用卡?
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这个问题,不绕弯子,不堆术语,用大白话把真相讲明白。
逾期15天,到底上不上征信?
先说结论:不一定!
关键看两个字:合同。
不是所有网贷平台都会在你逾期第15天就把你“出卖”给征信系统。上不上征信,取决于平台是否接入央行征信系统,以及合同中约定的报送规则。
国内正规的持牌金融机构,比如银行、消费金融公司、部分大型互联网平台旗下的金融产品(如借呗、京东金条、微粒贷等),基本都已接入央行征信系统,这类平台通常会在你逾期后的30天内上报征信记录,但也有部分平台执行更严格的标准,逾期超过15天就可能触发上报机制。
举个例子:
如果你借的是某知名平台的信用贷,合同里明确写着“逾期超过15天,将向征信机构报送不良信息”,那你一旦拖到第16天,征信记录就可能被标记为“逾期”。
而一些小型网贷平台或未持牌的“民间借贷”类App,可能根本没接入征信系统,哪怕你逾期半年,征信上也不会显示,但这不代表你安全了——这些平台可能会通过催收、爆通讯录等方式施压,甚至涉及非法催收,风险更高。
征信记录是怎么被标记的?
咱们再深入一点,了解下征信系统是怎么记录逾期的。
在央行征信报告中,逾期记录是以“逾期天数”和“还款状态”来体现的:
- M1:逾期1-30天
- M2:逾期31-60天
- M3:逾期61-90天
- 以此类推……
重点来了:
哪怕你只逾期了15天,只要平台上报了,征信上就会显示“M1”状态,虽然看起来不严重,但银行在审批贷款时,会看到你有“逾期记录”,哪怕已还清,也可能影响审批结果。
更关键的是:不良征信记录保留5年!
从你还清欠款那天算起,5年后才会自动消除,这意味着,一次小小的逾期,可能会影响你未来几年的金融生活。
哪些情况最容易被上报?
根据我们处理过的大量咨询案例,以下几类情况最容易在15天内上征信:
- 平台已接入征信系统(如持牌机构、头部平台)
- 合同明确约定逾期报送时间(逾期15天即上报”)
- 你借的是循环额度类产品(如信用贷、花呗升级版)
- 平台风控系统自动化程度高(系统自动抓取数据,无需人工审核)
相反,如果你借的是某些短期现金贷、助贷平台,或者平台本身不具备征信报送资质,那逾期15天可能暂时不会影响征信,但依然存在法律风险。
逾期后怎么办?补救措施要快!
如果你已经逾期,别慌,也别逃避。越早处理,影响越小。
✅第一步:立即还清欠款
哪怕只晚了几天,也要尽快把本金+利息+罚息结清,很多平台在你还清后,可以选择不报送或申请“征信修复”。
✅第二步:主动联系平台客服
说明逾期原因(如失业、生病、系统故障等),请求不要上报征信或申请“逾期记录删除”,有些平台对首次逾期、短期逾期的用户比较宽容,尤其是你过往信用良好。
✅第三步:保留沟通记录
无论是电话、短信还是在线客服,都要截图或录音,作为后续维权证据。
建议参考:
如果你担心征信受损,最稳妥的做法是:在借款前就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特别是“信用信息报送”部分。
不要只看利率和额度,更要关注“逾期多久会上征信”。
凡是正规金融产品,几乎都会接入征信,别抱侥幸心理。
如果实在还不上,宁可提前协商延期,也不要硬拖着等上征信。
相关法条参考: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三条:
“采集个人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未经同意不得采集,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信息除外。”《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
“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
回到最初的问题:网贷逾期15天上征信嘛?
答案是:有可能,但不是绝对。
关键在于平台是否接入征信,以及合同如何约定。
别再迷信“15天以内没关系”的网络传言,真正的风险,往往藏在你没细看的合同里。
信用是无形资产,一次逾期,可能换来几年的代价。
按时还款是底线,提前规划是智慧,主动沟通是补救。
别让一时的疏忽,成为未来生活的绊脚石。
珍惜信用,就是珍惜未来的可能性。
网贷逾期15天就上征信?别慌,先搞清楚这几点再说!,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