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网贷逾期电话打来是真的吗?别慌,先搞清楚这几点再说!
手机一响,又是陌生号码,接起来一听,“您好,这里是某某金融客服,您在我们平台的贷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并可能面临法律诉讼。”
一天三四个,甚至更多,电话不停打来,语气时而客气,时而威胁,搞得人心神不宁。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我确实借过网贷,但有的早就还清了,有的金额很小,怎么还一直被打扰?
于是开始怀疑:这些电话到底是真是假?是不是诈骗?还是平台真的在追债?
别急,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好好聊聊这个事儿。
为什么老有网贷逾期电话打来?
首先得明确一点:如果你确实借过网贷,哪怕已经还了部分,只要还有未清偿的债务,平台或其委托的第三方催收公司,是有权利联系你的。
但现在的问题是——有些电话,来得蹊跷。
真实的催收电话
正规网贷平台在你逾期后,会通过短信、APP通知、电话等方式进行催收,这些电话通常来自平台官方号码或合作的催收机构,会提供你的借款信息、逾期金额、合同编号等可核实内容。
比如你借了某东金条、某呗、某安普惠,逾期后接到电话,报出你的身份证后四位、借款时间、金额,那基本是真实的。
外包催收的“灰色操作”
很多平台会把催收外包给第三方公司,这些公司为了业绩,手段五花八门:频繁拨打、深夜来电、冒充法务、威胁上门、甚至ps“律师函”发给你。
虽然平台不直接参与,但根据法律规定,他们仍需对催收行为承担连带责任。
假冒催收的诈骗电话
更可怕的是,有些人根本没逾期,却天天接到“逾期催收”电话,这极有可能是信息泄露+冒充催收的诈骗套路。
他们可能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了你的姓名、身份证、曾注册过的网贷平台信息,然后打着“逾期处理”“消除记录”等幌子,诱导你转账、扫码、下载木马APP。
凡是让你先交钱“消除逾期记录”“解冻账户”的,99%是诈骗!
如何判断电话是真是假?
别一接电话就慌,教你几招快速识别:
✅第一步:别急着承认债务
对方一开口就问“您是不是某某某?XX平台的贷款逾期了”,你先别急着说是或不是。
反问:“请问你们是哪家公司?工号多少?能提供借款合同编号吗?”
✅第二步:核实信息来源
挂掉电话后,登录你常用的网贷平台APP,查看账户状态。
如果显示“已结清”或“无逾期”,那这个电话就很可疑。
✅第三步:警惕“内部渠道”“花钱消记录”话术
征信记录只有央行能修改,任何个人或机构都说“能洗白征信”,全是骗子!
✅第四步:录音并保留证据
如果对方言语威胁、侮辱、泄露你隐私,一定要录音保存,这是日后维权的关键证据。
被频繁骚扰怎么办?法律给你撑腰!
很多人觉得“欠钱的是我,被骂也活该”,其实不然。
即使你真的逾期了,催收也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进行。
根据《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通过骚扰、恐吓、侮辱等方式催收债务。
你有权要求对方停止不当催收行为,甚至可以向银保监会、互联网金融协会、公安机关投诉。
✅ 建议参考:
- 先自查债务情况:登录各大网贷平台,确认是否有未还清的贷款。
- 设置陌生来电拦截:对频繁骚扰的号码,可拉黑或使用手机自带的防骚扰功能。
- 绝不向陌生账户转账:无论对方说得多么“正规”,涉及钱一律拒绝。
- 保留证据,必要时报警:录音、短信、通话记录都是维权利器。
- 主动协商还款:如果确实逾期,可主动联系平台申请分期或延期,避免被转给第三方催收。
📚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十三条
催收人员不得使用恐吓、威胁、辱骂等不当语言或行为;不得频繁致电骚扰债务人及其他人员。《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可处拘留或罚款。
“老有网贷逾期电话打来是真的吗?”——答案是:有可能是真的,但也可能是诈骗或违规催收。
关键不在于电话本身,而在于你如何应对。
不要因为一时心慌就认下不存在的债务,也不要因为羞愧而任人宰割。
欠债要还,但尊严和安全更不能丢。
用法律武装自己,用冷静应对骚扰,才是真正的成熟与负责。
如果你正在被频繁骚扰,不妨把这篇文章转发给身边的朋友,让更多人看清套路,守住底线。
你不是孤军奋战,法律永远站在你这一边。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