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学位是什么意思?一文讲透它的含金量和法律意义
“恭喜我,双学位到手!”或者听同学说:“我本科读了两个专业,拿了双学位。”这时候你是不是心里嘀咕一句:双学位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比普通本科更厉害?它和第二学位、辅修又有什么区别?
咱们就来把这个问题掰开揉碎,用大白话讲清楚——双学位,到底是个啥?值不值?未来有没有用?
双学位到底是什么意思?
先说结论:双学位,是指在本科阶段同时修读两个不同学科门类的专业,达到毕业要求后,获得两个学士学位证书。
注意关键词:两个不同学科门类、同时修读、两个学位证书。
举个例子:你在大学读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学学士),同时又修了法学专业(法学学士),毕业后学校给你发两个学位证——这就是典型的双学位。
但这里有个大坑:不是所有学校都承认“双学位”这个说法!有些学校只发一个主修学位证,另一个专业只算“辅修”,发个辅修证明,那就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双学位。
真正的双学位,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 两个专业属于不同学科门类(比如工学+管理学,文学+法学);
- 学校有双学位培养资格;
- 完成两个专业的全部课程和学分要求;
- 通过论文答辩或毕业设计;
- 毕业时获得两个独立的学士学位证书。
双学位 vs 辅修 vs 第二学位,别再傻傻分不清!
很多人把这三个概念混为一谈,其实差别可大了!
项目 | 双学位 | 辅修 | 第二学位 |
---|---|---|---|
学位数量 | 两个学士学位 | 无学位,只有证明 | 一个额外的学士学位(本科后) |
学习时间 | 本科期间同步修读 | 本科期间修读 | 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 |
含金量 | 高,国家认可 | 一般,企业看情况 | 高,相当于第二学历 |
招生对象 | 在校本科生 | 在校本科生 | 已获学士学位者 |
重点来了:
如果你只是修了另一门课,拿了个“辅修结业证”,那不能叫双学位,只有拿到两个学位证书,才算真正“双学位”毕业。
双学位有用吗?法律上认可吗?
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双学位在法律上是被认可的,尤其是在就业、考公、考研、留学等方面,优势明显。
- 考公务员时,有些岗位明确要求“法学+计算机”复合背景,双学位直接对口;
- 报考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法考),如果你的法学学位是国家承认的,哪怕你是“计算机+法学”双学位,也能报名;
- 出国留学申请时,复合背景更容易脱颖而出。
但也要注意:不是所有双学位都被一视同仁。关键看发证学校是否有资质、专业是否正规、学位是否能在学信网查到。
特别提醒:
近年来,教育部对双学位管理越来越规范,2019年之后,很多高校取消了“双学位”制度,改为“辅修学士学位”或“联合学士学位”,所以你现在看到的“双学位”,很多其实是“辅修学位”,含金量打了折扣。
建议参考:想拿双学位?这几点必须知道!
- 提前了解学校政策:不是所有学校都开设双学位项目,一定要查清楚本校是否有资格、是否发双学位证。
- 合理规划时间:双学位意味着双倍课程、双倍作业、双倍压力,别让自己累垮。
- 优先选择互补专业:英语+国际法”、“金融+数据科学”,组合得好,未来竞争力翻倍。
- 确认学位可查:毕业后一定要在学信网上查到两个学位信息,否则可能不被认可。
- 咨询教务处或招生办:别轻信学长学姐的“听说”,以官方文件为准。
相关法条参考
虽然目前没有专门的“双学位法”,但以下政策文件明确了双学位的合法性与管理规范:
《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学位〔2019〕20号)
明确规定:“自2022年起,普通高等学校不再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但可设立辅修学士学位、双学士学位、联合学士学位。”
“双学士学位应由两所高校联合办学,经教育部批准后实施。”《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二条
“高等学校应当按照国家规定,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实施教育教学活动,颁发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
《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
规定学士学位授予条件,强调“完成规定课程和学分,成绩合格,通过论文答辩”方可授予学位。
这些文件共同构成双学位合法性的基础,但前提是:项目必须经教育部备案,学位授予符合标准。
双学位是什么意思?
它不是简单的“多学一门课”,而是在本科阶段,系统修完两个不同学科的专业课程,最终获得两个国家承认的学士学位,它代表的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向,是知识结构的跨界融合。
但也要清醒:不是所有“双学位”都含金量高,关键看学校资质、专业设置、学位认证,与其盲目追求“双学位”头衔,不如踏实把两个专业都学精,让实力说话。
如果你正在读大学,又有余力,不妨认真考虑双学位,它可能不会让你立刻升职加薪,但会在你未来的职业选择中,多开一扇门,多一条路。
真正的双学位,不是证书的数量,而是思维的广度。你,准备好了吗?
双学位是什么意思?一文讲透它的含金量和法律意义,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