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妇女?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藏着多少被忽略的真相?
你有没有想过,“什么叫妇女”这个问题,其实并不仅仅是一个词典定义那么简单?我们每天都在用这个词——“三八妇女节”、“妇女权益保障”、“妇女之家”……但真正停下来问一句:“到底谁是妇女?”的时候,很多人却突然语塞。
有人觉得,妇女就是结了婚的女人;有人认为,生了孩子的女人才叫妇女;还有人干脆把“妇女”当成“大妈”“老阿姨”的代称,带着一丝不经意的轻视。可这些理解,其实都错了,甚至可以说是种误解和偏见。
从法律和学术角度来看,“妇女”并没有年龄、婚姻状况或生育状态的限制。妇女,就是成年女性。在我国,通常指年满18周岁的女性,这个定义不是凭空来的,而是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和社会共识支撑的。
为什么这个定义很重要?因为一旦我们把“妇女”窄化成“已婚”“中年”“母亲”,就等于在无形中剥夺了年轻女性、未婚女性、甚至单身女性的权利归属感,她们难道就不需要权益保障了吗?她们就不属于“妇女群体”了吗?当然不是。
举个例子:一个22岁的女大学生遭遇职场性骚扰,她有没有权利依据《妇女权益保障法》维权?当然有,因为她就是法律意义上的“妇女”,一个25岁的未婚女性在求职时被问“你打算什么时候结婚生子”,这种歧视性提问,是否属于对妇女就业权益的侵犯?答案是肯定的。
更进一步说,“妇女”不是一个标签,而是一种身份认同与权利载体。它代表着社会对女性群体整体尊严、权利和发展的承认,我们庆祝“三八妇女节”,不是在庆祝“大妈节”,而是在纪念全球女性为争取平等、自由、教育、选举等基本权利所付出的血与火的斗争。
可现实是,很多人对“妇女”一词避之不及,宁愿自称“女生”“小姐姐”“女神”,也不愿被叫“妇女”,这背后,其实是社会长期对“妇女”一词的污名化——仿佛一叫“妇女”,就老了、土了、没魅力了。这种语言上的羞辱,本质上是对女性价值的矮化。
我们必须重新正视这个词。妇女,不等于衰老,不等于家庭主妇,更不等于弱势。妇女可以是科学家、是企业家、是战士、是艺术家,是撑起半边天的主角,她们的智慧、力量、韧性,早已在历史长河中一次次证明。
建议参考:
如果你是女性,不妨试着坦然接受“妇女”这个身份,它不是贬义词,而是一份荣耀的传承,如果你是男性,也请尊重并理解“妇女”所代表的广泛群体和深层意义。在推动性别平等的路上,语言的净化与认知的更新,是第一步。无论是写文案、做宣传,还是日常交流,避免使用带有年龄或婚育歧视的表述,大龄剩女”“妇女大妈”等,用更中性、尊重的词汇替代。
社会机构、媒体和教育系统也应加强对“妇女”概念的正向传播,让公众明白:每一位成年女性,都值得被称作“妇女”,也都应享有法律赋予妇女的全部权利。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二条:
“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实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取必要措施,逐步完善保障妇女权益的各项制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国务院《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
“妇女是指年满18周岁的女性公民”,并在教育、就业、健康、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具体保障目标。《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一条:
“婚姻家庭受国家保护,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保护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小编总结:
“什么叫妇女”?它不只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权利的象征,一种社会的共识。妇女不是某个年龄段的代名词,也不是婚姻状态的标签,而是所有成年女性共同的身份,我们应当摒弃对这个词的偏见与污名,重新赋予它应有的尊重与力量。
当你理解了“妇女”的真正含义,你才会真正理解:平等,从一个词开始,从每一个女性被正视开始。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