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没有什么不同吗?当法律照进人性的裂缝
你有没有在某个深夜,看着手机里刷到的新闻,心里突然一颤:那个被网暴的年轻人,那个被辞退的单亲妈妈,那个因为户籍问题上不了学的孩子……他们和我们,真的“没有什么不同”吗?
表面上看,我们都呼吸着同样的空气,说着相似的语言,用着差不多的手机,追着差不多的剧,可一旦遭遇困境,命运的天平就开始倾斜,有人一纸诉状就能扭转乾坤,有人却连打官司的勇气都没有;有人犯了错能被宽容以待,有人只是说错一句话就被全网围剿。
可法律说:在权利面前,我们本该“没有什么不同”。
《宪法》第三十三条写得清清楚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底层的逻辑支撑,无论你是北上广深的白领,还是偏远山区的留守儿童;无论你年薪百万,还是靠低保生活——当你站在法庭上,你的身份首先是“公民”,而不是“弱者”或“特权者”。
但现实呢?现实是,平等的权利常常被不平等的资源所稀释,一个懂法的人,知道如何取证、如何申请法律援助、如何在程序中保护自己;而一个不懂法的人,可能连“劳动仲裁”是什么都不知道,就被公司一纸通知扫地出门。
我们常说“法律是最后的底线”,可这条底线,不该只对一部分人有效。真正的“没有什么不同”,是当一个人遭遇不公时,他能挺直腰杆说:“我有法律撑腰。”
我曾代理过一个农民工讨薪案,老张在工地干了八个月,老板跑了,包工头推诿,连劳动合同都没有,他来咨询时,手都在抖,说:“律师,我们这种人,是不是告了也没用?”那一刻,我特别难受。不是法律不公,而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法律能为他们做什么。
后来我们通过劳动监察投诉、收集工友证言、申请法律援助,最终拿到了部分工资,老张拿到钱那天,没哭,只是反复说:“原来法律……真的是管我们的。”
你看,我们确实“没有什么不同”——我们都渴望被公平对待,都希望努力不被辜负,都期待一个讲理的地方。
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觉得法律“高高在上”“离自己太远”?因为法律不能只活在条文里,它得走进菜市场、走进工地板房、走进每一个觉得“告也没用”的人心中。
建议参考:
如果你正在经历不公,别急着觉得自己“斗不过”。先保存证据,再寻求专业帮助。很多地区都有免费的法律援助中心,拨打12348法律援助热线,就能获得初步咨询。你不需要懂法,但你得相信法。一个电话,就能打开一扇门。
作为普通人,我们也可以做点什么:看到网暴,别跟风;遇到歧视,别沉默;身边人被欺负,别装作没看见。维护公平,不只是律师的事,也是每一个“没什么不同”的你我的责任。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二十八条:
“法律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妇女、消费者等的民事权利保护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体现对弱势群体的倾斜保护,正是为了实现实质平等)《法律援助法》第二条:
“符合法定条件的当事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代理人的,可以申请法律援助。”《劳动法》第七十七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
小编总结:
“我们没有什么不同”这句话,听起来像一句温情的安慰,但在法律语境下,它是一句沉甸甸的承诺。我们或许出身不同、境遇不同、资源不同,但在权利的天平上,每个人都该被同等对待。法律的存在,不是为了区分“我们”和“他们”,而是为了告诉所有人:你值得被公正对待,愿我们都能在风雨来临时,有底气说一句:“别忘了,我们没有什么不同。”
我们真的没有什么不同吗?——当法律照进人性的裂缝,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