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的工程到底指什么?一文讲清你不知道的法律真相!
你有没有在合同里、招标文件中,甚至朋友聊天时,听到过“什么的工程”这种说法?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模糊,甚至让人一头雾水?“什么的工程”并不是一个法律术语,但它却常常出现在我们日常的法律实务中,尤其是在合同纠纷、工程款结算、招投标争议等领域。它到底指的是什么?背后隐藏着哪些法律风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
我们得明白,“什么的工程”通常不是正式表述,而是一种口语化、模糊化的指代。“这个什么的工程还没验收”“那个什么的工程拖了半年了”,这种说法的背后,往往反映出当事人对工程项目性质、范围、责任主体的不明确。而这种“不明确”,恰恰是法律纠纷的温床。
举个真实案例:张老板和李总签了个“装修什么的工程”,口头约定包工包料,工期三个月,结果干到一半,材料涨价,李总说:“我又没说全包,你自己买材料!”张老板傻眼了——合同里写的是“室内装饰工程”,但没写清是否含材料,也没列清单,最后闹上法院,因为“什么的工程”这种模糊表述,导致双方对合同内容理解完全不同,法院只能根据交易习惯和证据来推定,张老板吃了大亏。
所以你看,“什么的工程”表面上是个小问题,实则暗藏大隐患。它暴露的是合同不规范、权责不清、沟通不到位等根本性问题,尤其在建设工程领域,一个项目可能涉及设计、施工、监理、采购等多个环节,如果连“是什么工程”都说不清,后续的进度款支付、质量验收、安全责任,全都可能变成“扯皮大会”。
更严重的是,在招投标过程中,如果招标文件写成“某某什么的工程”,潜在投标人无法准确判断工程范围和报价依据,可能导致围标、串标,甚至引发行政投诉。模糊的表述,等于给违法行为留了后门。
那我们该怎么办?别急,下面给你几点实打实的建议。
✅ 建议参考:如何避免“什么的工程”带来的法律风险?
合同必须具体化
别用“什么的工程”“大概的项目”这种词。必须明确工程名称、地点、范围、工期、质量标准、材料品牌、计价方式等关键要素。越细越好,最好附上图纸和工程量清单。使用标准术语
房屋建筑工程”“市政道路改造工程”“机电安装工程”等,都是有明确定义的。用专业术语,才能让合同具备法律可执行性。口头约定必须书面化
朋友之间、熟人合作,最容易犯的错就是“你说的算”“咱们信得过”,但一旦出事,法院只认白纸黑字。所有承诺,必须写进补充协议或会议纪要。争议条款提前约定
明确争议解决方式(仲裁 or 诉讼)、管辖法院、违约责任等。别等到打官司才想起来:当初怎么就没写清楚?
📚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七十条: 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以下条款:(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和住所;(二)标的;(三)数量;(四)质量;(五)价款或者报酬;(六)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七)违约责任;(八)解决争议的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十五条:
建筑工程的发包单位与承包单位应当依法订立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发包单位和承包单位应当全面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第一条: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认定无效:……(三)建设工程必须进行招标而未招标或者中标无效的。
“什么的工程”听起来像一句无心的口语,但它背后折射出的是我们对法律细节的忽视。在工程领域,模糊就是风险,不清就是隐患。无论是甲方、乙方,还是中间的监理、设计单位,都必须树立“白纸黑字”的契约意识。别让一句“什么的工程”,毁了你辛辛苦苦干的项目。
专业的表达,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下次签合同前,多问一句:“这到底是什么工程?”——可能就帮你省下几十万的官司钱。
你,现在清楚了吗?
什么的工程到底指什么?一文讲清你不知道的法律真相!,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