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额本息每月还的到底是利息还是本金?你真搞清楚自己还了多少钱吗?
每个月工资一到账,第一件事就是还房贷,看着银行发来的还款短信——“本期还款金额:7800元”,心里踏实了,但转头一想:这7800块里,到底有多少是还本金?又有多少是被利息“吃掉”的?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一个大多数人都误解的金融概念——等额本息,尤其是当你在签贷款合同时,听到银行工作人员说“我们推荐等额本息,月供稳定,好规划”,你是不是就点头答应了?可你有没有想过:等额本息下,你实际还的本金到底有多少?它真的划算吗?
什么是等额本息?它的“等”字背后藏着什么玄机?
等额本息,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月还款金额“相等”,比如你贷款100万,30年,利率4.9%,银行算出来你每月还5307元,连续还360个月,看起来很美好——数字固定,便于预算。
但问题来了:这5307元里,每月还的本金一样多吗?
答案是:不一样!
在等额本息的结构中,前期还的大部分是利息,本金占比极低,举个真实例子:
你贷款100万,利率4.9%,30年期,等额本息:
- 第1个月:还5307元,其中利息约4083元,本金才1224元
- 第100个月:利息降到约3300元,本金升到约2000元
- 第300个月:利息只剩约1300元,本金则接近4000元
- 最后一个月:几乎全是本金,利息仅几十块
看到没?前十年,你可能还了六七十万,但真正抵扣本金的,可能还不到30万!
这就是等额本息最“温柔也最残酷”的地方:它用稳定的月供麻痹你,却让你在前期为利息“打工”,很多人心甘情愿还了十几年,回头一看——“咦?怎么本金才还了一半不到?”
等额本息 vs 等额本金:谁更“省”?
这时候有人要问了:那等额本金是不是更好?
是的,等额本金是每月还的本金固定,利息逐月递减,所以月供前期高,后期低,比如上面的例子,第一个月要还8167元,第二个月7900元……虽然前期压力大,但总利息能省下二三十万。
关键区别在于:等额本金前期多还本金,相当于“早点清债”,利息自然少。
可为什么银行总推荐等额本息?因为对银行来说,你拖得越久,它赚的利息越多。等额本息等于帮你“延长债务生命周期”,银行乐见其成。
你真正还的“本金多少钱”?别被数字骗了!
很多人以为:我贷了100万,只要还满360期,本金就清零了,没错,数学上是对的,但你有没有算过,这100万本金,你实际“占用”的时间成本是多少?
举个扎心的例子:
你前5年还了约31万,其中本金只占13万左右,其余18万全给了利息,也就是说,你用了100万5年,光利息就付了18万——相当于每年3.6%的“使用费”,这还没算通货膨胀和机会成本。
当你问“等额本息 本金多少钱”时,不能只看贷款总额,更要看“本金偿还进度”和“资金使用效率”。
建议参考:如何聪明应对等额本息?
提前还款要趁早:如果你选择等额本息,提前还款一定要在前10年内进行,越早还,节省的利息越多,过了15年再提前,意义不大,因为大部分利息已经付完。
能选等额本金就别犹豫:如果你收入稳定、前期压力能扛住,强烈建议选等额本金,长远看,省下的真金白银,可能是你几年的工资。
别被“月供低”迷惑:低月供的背后,是更长的利息周期。你要问的不是“每月还多少”,而是“总共多付多少利息”。
定期查看还款明细:银行App或网银一般都有“还款计划表”,建议每年查看一次,看看自己还了多少本金,还剩多少“真债”。
相关法条参考(节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条规定:
“借款的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预先在本金中扣除的,应当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返还借款并计算利息。”
第六百七十四条规定: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支付利息,对支付利息的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期间不满一年的,应当在返还借款时一并支付;借款期间一年以上的,应当在每届满一年时支付,剩余期间不满一年的,应当在返还借款时一并支付。”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贷款通则》第十三条明确:
“贷款人应当公开贷款条件、利率、期限、还款方式等内容,保障借款人知情权。”
这意味着,银行有义务向你清晰说明等额本息的构成,你有权知道每月还款中本金与利息的具体比例。
等额本息不是错,错的是你不知道它背后的“时间陷阱”,它像一杯温水,喝着舒服,却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多付了几十万利息,当你下一次面对贷款合同,别只看月供数字,一定要问一句:这钱里,本金到底还了多少?
还贷的本质,不是还钱,而是减少负债,越早减少本金,你的人生就越自由,别让“等额”成了“等拖”,你的每一分钱,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打开你的还款计划表,看看第120期时,你真正还掉的本金,是不是只有贷款总额的一半?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是时候重新规划了。
等额本息每月还的到底是利息还是本金?你真搞清楚自己还了多少钱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