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用扣除额是多少?一文搞懂个税专项扣除的隐藏福利
你有没有在报税时看到“费用扣除额”这个词,心里一懵:“这到底能扣多少?我到底能省多少钱?”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把“费用扣除额是多少”这个问题掰开揉碎,用最接地气的方式,给你讲个明白。
先说结论: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综合所得费用扣除额,标准为每年6万元(即每月5000元),这是每个纳税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白拿”的基础扣除,换句话说,哪怕你啥专项附加扣除都没填,只要年收入不超过6万,基本不用交个税。
但这只是“基础款”,真正能帮你省下真金白银的,是接下来的“升级包”——专项附加扣除。
举个例子,小王月薪1万,看起来不少,但别急着羡慕,他每月要先减掉5000元的基本费用扣除额,再减掉子女教育1000元、房贷利息1000元、赡养老人2000元……这么一算,应纳税所得额直接从1万降到1000元,税率从10%降到3%,一个月能省下70元,一年就是840元,这可都是实打实进你口袋的钱!
重点来了:现在能扣的项目有哪些?扣多少?
- 子女教育:每个孩子每月1000元,从3岁到博士阶段都能扣;
- 继续教育:学历教育每月400元,职业资格教育当年一次性扣3600元;
- 大病医疗:医保报销后个人负担超1.5万元的部分,每年最多可扣8万元;
- 住房贷款利息:首套房贷,每月1000元,最长扣240个月;
- 住房租金:根据城市不同,每月800-1500元不等;
- 赡养老人:独生子女每月2000元,非独生子女分摊,每人不超过1000元;
- 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每个孩子每月1000元,2022年起新增项目。
这些项目加起来,一个人最多一年能额外扣除近9万元,再加上6万基础扣除,意味着年收入15万以内的人群,税负可能几乎为零。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个税交得多”,其实是没填专项附加扣除信息,税务系统不会自动帮你申报,得自己登录“个人所得税”APP,如实填写,填了,钱就省了;不填,等于主动放弃“国家给的福利”。
还有一点很多人忽略:夫妻之间可以灵活分配扣除比例,比如房贷利息,可以由丈夫100%扣除,也可以两人各扣50%,谁收入高、税率高,就让谁多扣,这样整体税负更低,这就是“税务筹划”的智慧。
建议参考:
如果你是工薪族,每年年初务必登录个税APP,核对并更新专项附加扣除信息,尤其是有孩子入学、老人年满60岁、租房换房、考取证书等情况,一定要及时修改。错过申报时间,等于白白损失一年的税收优惠,建议夫妻双方共同规划扣除分配,实现家庭税负最小化。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
“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国发〔2018〕41号):
明确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六项专项附加扣除的标准和条件。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2年第29号:
新增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专项附加扣除,自2022年1月1日起实施,标准为每孩每月1000元。
小编总结:
“费用扣除额是多少”看似是个数字问题,背后其实是国家对民生的温度与支持,6万元的基础扣除+多项专项附加扣除,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实实在在减轻中低收入群体负担的“减压阀”。别再让该省的钱白白溜走,花10分钟填个APP,可能就等于多发了一个月“隐形奖金”,从今天起,做个懂税、会省、有规划的聪明纳税人,这才是对自己钱包最大的负责。
费用扣除额是多少?一文搞懂个税专项扣除的隐藏福利,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