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收到短信网贷逾期恐吓信息,真的是欠款了吗?真相让人后怕!
你有没有突然收到一条短信,开头就是“【紧急通知】您在某某平台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并移交司法处理”?
心跳是不是瞬间加速?手心冒汗?生怕自己真的忘了哪笔借款,被记上“老赖”黑名单?
别急,先别慌——这很可能不是你忘了还钱,而是有人正拿着“短信网贷逾期”当幌子,对你实施精准诈骗!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网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随之而来的,是花样百出的“短信网贷逾期诈骗”案件,这些骗局不仅披着“正规通知”的外衣,还利用人们对征信、法律后果的恐惧心理,步步设套,让人防不胜防。
常见诈骗套路大揭秘:你以为的“逾期通知”,其实是陷阱
伪造官方短信,冒充贷款平台
骗子通过技术手段伪装成“XX金融”“XX贷”等正规平台,发送带有链接的短信:“您在本平台贷款5万元已逾期30天,点击链接立即还款,避免被起诉。”
关键点:正规平台绝不会通过短信附带链接要求立即还款,更不会用“不还款就坐牢”等恐吓语言。精准信息误导,让你信以为真
有些受害者反映,短信里不仅有姓名、身份证号,甚至还有“借款金额”和“逾期天数”。
这些信息从哪来的?答案是:黑产数据泄露!骗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用户信息,再进行“定制化”诈骗,极具迷惑性。诱导点击钓鱼链接,窃取银行卡信息
点开短信里的链接,跳转到一个高仿的“还款页面”,要求输入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
一旦你输入,银行卡里的钱可能瞬间被转走!这根本不是还款,而是“主动送钱”。冒充“法务催收”,威胁恐吓加码
有些骗子还会打电话,自称“法务部”或“公安协查人员”,说你已被列入“失信名单”,若不还款将“冻结资产”“上门抓捕”。
这是典型的冒充公检法诈骗变种!公安机关不会电话办案,更不会要求转账!
真实案例还原:小李的“一夜噩梦”
小李是一名普通上班族,某天收到一条短信:“您在‘速贷宝’平台借款8万元,已逾期45天,即将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短信还附带一个链接,写着“立即还款,避免法律追责”。
小李从未注册过这个平台,但看到“8万元”“移交公安”几个字,瞬间慌了。
他点开链接,填写了银行卡和验证码,结果卡里2万元被瞬间转走。
报警后才发现,根本没有“速贷宝”这个持牌机构,短信是伪造的,链接是钓鱼网站。
这就是典型的“短信网贷逾期诈骗”案例!
骗子利用恐惧心理,让你在慌乱中做出错误判断。
如何识别真假逾期通知?记住这几点
- 看发送号码:正规平台通知多为短号码或官方客服号,而非乱七八糟的数字组合。
- 不点陌生链接:任何带链接的“还款通知”都需警惕,绝不随意点击!
- 查官方渠道:登录你常用的贷款App或官网,查看真实账单,不要轻信短信内容。
- 不透露验证码:验证码=银行卡密码,谁要验证码,谁就是骗子!
- 遇恐吓直接挂断:凡是威胁“坐牢”“上门抓人”的,99.9%是诈骗。
✅ 建议参考:遭遇“短信网贷逾期”诈骗,怎么办?
- 立即挂断电话、删除短信,不要与对方有任何互动。
- 检查账户安全:如果已输入银行卡信息,立刻拨打银行客服冻结账户。
- 保留证据:截图短信、通话记录、链接页面,作为报案材料。
- 及时报警:拨打110或前往派出所报案,提供详细信息。
- 查询个人征信: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或线下网点,确认是否有真实逾期记录。
- 安装反诈APP:如“国家反诈中心”,开启预警功能,拦截可疑信息。
📚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网络安全法》第四十四条
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二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买卖、出租、出借电话卡、银行账户、支付账户等,不得帮助他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
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
“短信网贷逾期诈骗”不是简单的骚扰,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战。
它利用你对征信的重视、对法律后果的恐惧,一步步诱导你落入圈套。
真正的逾期通知不会恐吓你,更不会让你点链接转账。
面对可疑信息,保持冷静,多方核实,宁可多查一步,也不盲目操作。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就是守住钱包的第一道防线。
如果你身边的朋友也收到类似短信,请把这篇文章转给他——一次转发,可能就避免了一场悲剧。
关键词提醒:短信网贷逾期诈骗案例大全——不是所有“逾期通知”都来自平台,有些,来自深渊。
你收到短信网贷逾期恐吓信息,真的是欠款了吗?真相让人后怕!,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