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中介费收多少?你被隐形收费坑过吗?
急着用钱,上网一搜“低息贷款”,跳出来一堆中介推荐,电话一个接一个打来,说“包下款”“不成功不收费”,结果等你签完合同、钱到账,才发现账户里莫名其妙少了好几千——他们管这叫“服务费”“中介费”?可问题是,这中介费到底收多少才算合理?有没有法律底线?
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这个让无数借款人踩坑的“灰色地带”:网贷中介费收多少才算合法合规?
中介费≠“宰你没商量”
很多人以为,中介帮你牵线搭桥,收点费用理所应当,没错,服务确实值得付费,但关键在于:收费是否透明?是否合理?有没有强买强卖?
现实中,很多网贷中介打着“百分百下款”的旗号,诱导借款人签署所谓的“服务协议”,动辄收取贷款金额的5%~20%作为“中介费”,比如你借10万,还没见到钱,先被扣掉1.5万“服务费”——这合理吗?这根本不是服务,是变相高利贷!
更离谱的是,有些中介甚至和某些网贷平台“勾结”,把借款人包装成“优质客户”,从中吃高额返佣,最后成本全转嫁到你头上。你借的是钱,他们赚的是你的血。
法律上,中介费有没有“天花板”?
根据我国《民法典》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介服务属于民事合同行为,收费应当基于双方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原则,但请注意:自愿≠可以乱收!
举个例子:
如果你事先清楚知道要收3%的服务费,并且签署了书面协议,那这笔费用在法律上可能被认定为有效。
但如果你是在电话里被忽悠、在APP上被诱导点击“同意”,根本没看清条款,甚至贷款都没下来就被扣费——这种收费,很可能涉嫌欺诈或显失公平,你可以依法主张撤销或索赔。
更关键的是,如果中介费实质上是变相利息,那就可能触碰高利贷红线,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规定,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为合同成立时一年期LPR的4倍(目前约为14.8%左右),如果把“中介费+利息”加起来超过这个数,超出部分法院不支持。
说白了:你借10万,总成本(利息+服务费)年化超过15%,就可能违法。
哪些收费是“坑”?一眼识别!
教你几招避坑指南:
“前置收费”必警惕
正规中介不会在贷款放款前收大额费用。凡是要求“先交费再放款”的,99%是骗局。“打包收费”要拆解
有些中介把评估费、材料费、加急费、担保费一堆名目堆在一起,实则都是中介费的“马甲”。所有费用必须明码标价,写进合同。“阴阳合同”要留证
有些中介让你签两份合同,一份给平台,一份私下收钱,这种“阴阳操作”违法,一定要录音、留聊天记录、保存转账凭证。
建议参考:如何安全避开中介费陷阱?
- 优先选择正规金融机构直营渠道,比如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直接申请,省去中间商。
- 如需中介,务必核实资质:查营业执照、是否有金融信息服务许可,别信“内部渠道”“特殊关系”。
- 所有费用必须写进书面合同,口头承诺无效,重点看:收费项目、金额、支付时间、退款条件。
- 保留全流程证据:通话录音、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合同文本,一个都不能少。
- 一旦发现被多收、强收,立即投诉:可向银保监会、市场监管局、12315平台举报,必要时提起诉讼。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六十一条
中介合同是中介人向委托人报告订立合同的机会或者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委托人支付报酬的合同。《民法典》第九百六十二条
中介人应当就有关订立合同的事项向委托人如实报告。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第二十条
消费者享有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经营者应提供真实、全面的信息,不得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
出借人与借款人既约定了逾期利率,又约定了违约金或者其他费用,总计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LPR四倍的部分,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网贷中介费收多少,不能由中介说了算,更不能变成“割韭菜”的工具。
合理的服务费可以有,但必须透明、自愿、合法。
当你发现手续费比利息还高,那不是服务,是陷阱。
你不是待宰的羔羊,你是有法律武器保护的借款人。
下次再有人打电话说“包下款只收一点服务费”,别急着点头,先问一句:
“这费用写进合同了吗?超LPR四倍了吗?不成功退钱吗?”
三问之后,真相自现。
别让中介费,变成压垮你的最后一根稻草。
网贷中介费收多少?你被隐形收费坑过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