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誉到底是个啥?它凭什么值钱还惹官司?
“某某公司被收购,光‘商誉’就估值几个亿!”
这时候你可能会一头雾水:商誉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怎么还能卖钱?
别急,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把“商誉”这个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很接地气的概念,掰开揉碎讲清楚。
商誉就是一家公司“人设”值多少钱。
不是厂房、不是设备、也不是账上的现金,而是别人一听到你家品牌名,心里自动冒出的那句:“哎哟,这公司靠谱!”“这牌子我信!”“买它准没错!”
比如你去奶茶店,宁愿多排半小时队也要喝喜茶,而不是随便选个没听过的牌子——这就是商誉在悄悄起作用,它藏在客户的信任里、员工的归属感里、合作伙伴的口碑里。
但重点来了:商誉不是虚的,它是真金白银写进财报里的资产!
企业在并购时,如果买家愿意花比净资产多得多的钱买下目标公司,那多出来的部分,会计上就记作“商誉”,比如一家公司净资产5000万,结果你花了1.2亿拿下,那7000万差额,就是你为它的品牌、客户关系、团队稳定性这些“软实力”付的溢价。
不过呢,商誉也最容易“暴雷”。
一旦公司经营出问题,比如品牌翻车、客户流失、管理层动荡,这块“无形资产”可能一夜之间缩水甚至归零,这几年不少上市公司爆雷,就是因为当初并购太冲动,商誉虚高,后面一减值,利润直接变亏损,股民哭都来不及。
所以你看,商誉既是财富,也是风险,用得好,它是加速器;管不好,它就是定时炸弹。
💡建议参考:
如果你是创业者或投资人,千万别只看财务报表上的数字,一定要深挖背后的商誉来源——它是靠产品硬实力积累的,还是靠营销炒作堆出来的?真实的商誉经得起时间考验,虚假的商誉一碰就碎,做企业,稳扎稳打比讲故事重要一万倍。
📘相关法条参考(划重点!):
-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明确规定: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
- 《公司法》虽未直接定义“商誉”,但在公司合并、分立、清算等场景中,商誉作为无形资产需依法评估和处理。
- 《民法典》第1001条也提到:“法人、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和荣誉权。”——这其实是商誉法律保护的基础!
📌小编总结:
商誉是什么?它是信任的货币化,是时间沉淀出来的口碑资本。
别再觉得它玄乎,它其实就是你每天认真对待客户、打磨产品、善待员工的结果。
记住一句话:真正的商誉不在财报上,而在人心中。
搞懂它,你就离懂商业的本质更近了一步。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