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去世后,到底什么才算遗产?你真的了解吗?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遗产”这个词,尤其是在亲人离世之后,围绕着房产、存款、股票、收藏品等展开的各种纷争中,“遗产”一词频繁出现,但你知道吗?并不是所有留下的东西都能被称为法律意义上的“遗产”。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什么的遗产才真正具有法律效力,能够被继承和分割呢?
什么是“遗产”?法律如何定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遗产是指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也就是说,必须同时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 死亡时仍然存在;
- 属于死者生前个人所有;
- 是合法取得的财产。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生前租住的房子,他并不拥有产权,那这套房子就不属于他的遗产;而如果他在银行有存款、名下有车、有房、有股权、有理财产品等等,这些就有可能构成遗产的一部分。
哪些东西可以作为遗产?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以下几类财产通常会被认定为遗产:
- 现金与银行存款
- 房产、土地使用权(限于可继承部分)
- 车辆、贵重物品(如珠宝、艺术品)
- 投资性资产,如股票、基金、债券
- 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如著作权中的稿酬)
- 债权(例如别人欠的钱)
- 保险金(受益人未指定或已故的情况下)
- 养老金、公积金余额等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看似“财产”的东西,并不属于遗产范畴。
- 死亡抚恤金、丧葬补助金:这是对家属的精神慰藉和经济支持,不是死者的财产;
- 人身损害赔偿中的精神损害抚慰金:这类赔偿具有强烈的人身属性,不能继承;
- 婚姻关系中的共同财产:要先进行分割,只有属于死者的那一部分才能成为遗产。
哪些情况可能导致遗产“消失”?
有些人可能以为,只要有人去世,就有遗产可以分,其实不然,现实中,有几种情况会导致遗产“形同虚设”甚至“不复存在”:
- 债务大于资产:如果死者生前负债累累,继承人可以选择放弃继承,避免承担连带债务;
- 遗嘱排除特定继承人:如果有合法有效的遗嘱,部分亲属可能无法获得任何遗产;
- 无人继承又无受遗赠人:在这种情况下,遗产将归国家或集体组织所有;
- 非法所得未被追认:比如赌博、诈骗所得,即使留有资金或资产,也不能作为合法遗产处理。
面对遗产纠纷,普通人该怎么办?
如果你正面临遗产分配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收集证据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死亡证明、财产清单、遗嘱、婚姻状况证明等;
- 明确遗产范围:确认哪些是死者的合法财产,哪些属于夫妻共同财产或其他人财产;
- 咨询专业律师:尤其是涉及金额较大、多人继承、遗嘱有效性等问题时,专业指导至关重要;
- 尝试协商解决:家庭内部尽量通过沟通达成一致,避免诉讼带来的亲情破裂;
- 依法申请继承公证或提起诉讼:若协商不成,及时采取法律手段维护权益。
法律条文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一条:自然人因死亡而丧失民事权利能力,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为遗产。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二条: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包括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交通工具以及其他合法财产。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一条:继承人以所得遗产实际价值为限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超过遗产实际价值部分,继承人自愿偿还的除外。
“什么的遗产才是法律认可的遗产?”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背后牵涉到财产归属、债务清算、家庭关系等多个层面,对于普通人来说,理清遗产的范围和性质,是避免家庭矛盾、实现公平继承的第一步。
在面对亲人离世后的财产问题时,不要仅凭感情判断,更要依靠法律思维去厘清事实,如有必要,请务必寻求专业法律人士的帮助,让继承之路走得更稳妥、更安心。
亲人去世后,到底什么才算遗产?你真的了解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