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是什么?它离我们有多远?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的祖辈会一代代传唱那些古老的民歌?为什么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贴年画?又或者,为什么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能够流传至今?这些看似寻常的生活片段,其实都属于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从字面理解:“非物质”≠“不重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顾名思义,是指那些没有具体物质形态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们不像博物馆里的青铜器那样可以触摸,但它们却深深根植于民族记忆与社会生活之中。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五大类:
-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如民间故事、传说);
- 表演艺术(如戏曲、舞蹈、音乐);
-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如春节、清明祭祖、火把节);
-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如二十四节气、中医理论);
- 传统手工艺(如剪纸、刺绣、陶瓷技艺等)。
这些文化形式不仅体现了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何要保护?因为它们正在悄然消失
随着全球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许多传统技艺、语言和习俗正逐渐被边缘化甚至遗忘,年轻一代可能不再愿意学习老祖宗的手艺,或者觉得传统节日的意义在淡化。
举个例子,曾经遍布江南水乡的“昆曲”,如今懂行的人越来越少;再比如苗族的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寥寥无几,如果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断代,失去的将不仅是技艺本身,更是背后承载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过去的东西,而是活着的文化基因,它需要被记录、被传承、被尊重。
我国如何保护?法律+政策双管齐下
中国自2004年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系统化、制度化。
-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2011年正式施行,明确了非遗的定义、分类及保护责任;
- 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名录体系;
- 对代表性传承人给予扶持与资助,鼓励其带徒授艺、开展传播活动;
- 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让传统文化走进现代生活。
近年来“非遗+文旅”“非遗+直播”的新模式也逐渐兴起,让更多年轻人开始重新认识并喜爱上传统文化。
【建议参考】
如果你是学生或研究者,想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关注文化和旅游部每年发布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 参加地方非遗展览、体验课,亲身体验传统技艺;
- 阅读官方出版的非遗普查报告或学术论文;
- 留意短视频平台上的非遗内容,很多传承人已开始通过新媒体传播技艺。
我们也鼓励大家主动参与非遗保护行动,哪怕只是转发一条关于传统节日的文章,也是一种支持。
【相关法条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编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看不见就不存在”的东西,恰恰相反,它们是我们文化血脉中最柔软、最深情的部分。
它不仅仅是“老一辈人的回忆”,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全球文化趋同的大趋势下,保护好这些无形的文化瑰宝,就是在守护我们民族的独特性与精神家园。
下次当你听到一首古老的民谣、看到一场热闹的舞狮表演,不妨停下脚步,用心去听、去看、去感受,因为那正是我们文化的回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温柔力量。
本文为原创首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分享至朋友圈或收藏交流。
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是什么?它离我们有多远?,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