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人员有什么限制?这些后果你真的了解吗?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因为一时疏忽或者经济纠纷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赖”,一旦被贴上这个标签,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会受到极大影响,那么问题来了:失信人员到底会面临哪些限制?他们还能正常生活和工作吗?
什么是失信人员?
所谓失信人员,通常指的是那些在法院判决后拒不履行义务的人,尤其是涉及金钱债务的被执行人,一旦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法院会将其信息录入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并向社会公开。
失信人员究竟有哪些限制?
高消费行为受限
失信人员不得进行一系列高消费行为,
这些限制并不是口头说说,而是通过系统实时联网执行的,哪怕你想偷偷订张机票,系统也会自动识别并拦截。
金融信用全面受损
失信人员的征信记录会被严重污染,银行贷款、信用卡申请几乎无望通过审批,甚至一些网络平台如支付宝、微信支付也会对其设置交易权限限制。
求职就业受影响
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会查询候选人的征信情况,尤其是对涉及财务、管理、法务等岗位,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信用良好的员工,失信人员很可能因此错失理想的工作机会。
司法与行政方面的惩戒
法院可以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包括冻结账户、查封财产、司法拘留等,部分地方还会将失信人员的信息推送给相关政府部门,在评优评先、公务员招录、入党入伍等方面设限。
社会舆论压力大
一旦被列入失信名单,相关信息可能会被媒体曝光,甚至在当地社区、单位张贴公告,这种“名誉损失”带来的心理压力不容小觑。
如果已经被列为失信人员,怎么办?
别灰心,也不是没有出路,只要积极面对,主动履行义务,是可以从名单中移除的:
- 尽快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 与债权人协商达成和解协议并履行完毕;
- 向法院提出异议或申请纠正错误信息;
一旦履行完毕义务,可以向法院申请解除限制,并要求删除失信记录。
相关法律法规依据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2023年修订):
第一条:被执行人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依法对其进行信用惩戒:
(一)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
(二)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抗拒执行的;
(三)以虚假诉讼、虚假仲裁或者以隐匿、转移财产等方法规避执行的;
(四)违反财产报告制度的;
(五)违反限制高消费令的;
(六)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的。
《民事诉讼法》也赋予了法院多种执行手段,确保生效判决能够得到实际履行。
失信人员不是终身标签,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是深远且现实的,无论是出行、消费、就业还是人际关系,都可能因此受到牵连,与其等到被限制自由才后悔莫及,不如尽早履行应尽的法律责任,现代社会讲求诚信,守信是立身之本,更是通往未来的通行证。
如果你身边有人正面临类似困境,请务必提醒他们:不要逃避,勇敢面对,及时履行义务,才是走出困境的第一步。
原创声明:本文由资深法律从业者撰写,内容真实、专业、可信赖,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失信人员有什么限制?这些后果你真的了解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